作者:王赣闽
2025年8月,福州文藻河畔的林则徐故居“云左山房”正式对外开放。这座由林则徐父亲林宾日于清道光初年购置的宅院,曾是林则徐父母“百年”之所,也是他晚年归乡养病的栖息之地。这座古厝的重生,不仅是对历史遗迹的抢救,更是对“风骨”与“乾坤”的当代解码——“云左山房”藏的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民族风骨,“等身书”里见的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文明乾坤。
文藻河畔的这座宅院藏着太多历史的细节。清道光初年,林则徐父亲林宾日“省啬购置”下这片明代曹学佺别业,定名“云左山房”。三进院落坐北朝南,风火墙高大巍峨,线条如福州山水般流畅,既具防风防火的实用功能,又暗合“藏风聚气”的堪舆理念。如今开放的主落空间里,道光皇帝御赐的“福寿”匾额悬于厅堂,与“尚书第”门额相映,诉说着从私家宅邸到公共文化空间的蜕变。
1948年洪水冲毁大半建筑时,唯有主座二进木构架与东侧揖斗楼幸存;2003年修复一期工程竣工时,“七十二峰楼”的双层楼阁重现当年“积书三十余楹”的盛况。“七十二峰楼”的命名,藏着林则徐的文人意趣。文藻山旧有“七十二峰”之景,林则徐晚年在此“青灯黄卷”,将藏书楼打造成精神栖居地。楼下是他与夫人的居室,楼上“积书三十余楹”,经史子集与西学译著层层叠叠,从《四书章句集注》的朱批墨迹,到《四洲志》译稿的泛黄纸页,各种典籍在此沉淀为“经世致用”的思想宝库。1842年被贬伊犁时,他“大车七辆,载书二十箧”西行,在《载书出关》中写下“故纸差堪伴寂寥”,这“等身书”恰是他逆境中的“疗饥药”。如今,通过福州市“文化遗产数字云平台”,游客可云端漫游藏书楼原貌,触摸那些穿越百年的典籍温度。
“等身书”的典故,源自宋代贾黄中“父师取书与其身等,令读之”。林则徐的“等身书”,却不止于“读”,更在于“用”。藏书中,经史子集是根基,西学译著是眼界,共同构筑起他“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体系。《史记》《资治通鉴》的批注中,藏着他“修身齐家”的学问底色。青年时以“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自勉,在“七十二峰楼”批注《四书章句集注》,将“格物致知”与治河、救灾等实践结合。任江苏巡抚时,他引用《尚书》“民惟邦本”理念推行荒政;戍边伊犁时,以《西域水道记》为蓝本兴修水利,这些都能在故居藏书中找到思想源头。
《四洲志》译稿、《华事夷言》抄本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正如他在广东禁烟时所言:“夷情叵测,非知其虚实,无以制其死命。”这些藏书并非猎奇,而是战略储备。《国际法》译介助他在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炮械图说》成为仿制西洋火炮的依据。晚年在“七十二峰楼”整理这些译著时,他或许已预见,这将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束光。
1850年,病危之际的林则徐仍在灯下校勘《云左山房诗钞》。从“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呐喊,到“儿孙莫负等身书”的嘱托,藏书楼里的每一页纸都写着“家国”二字。
“师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1850年,辞官归闽的林则徐写下了这副对联。上联“容膝地”,说的是父母“省啬购置”的朴素宅院,却因师友往来而“纳天下志”;下联“等身书”,道的是各种典籍的重量,更寄寓“传千古心”的期待。这副对联藏着林则徐的“处世哲学”。“容膝地”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心境的写照:贬伊犁时“两万里冰天雪窖”能安,归乡后“三进小院”亦足。他在信中告诫长子林汝舟:“居官不过偶然事,居家乃是长久事。”这“清廉处世”的家风,在故居展示的廉政传牌中可窥一斑。任钦差大臣时,他发布《传牌》严禁下属送红包,“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恰是“苟利国家”与“清廉自守”的统一。这副对联更藏着“教育智慧”。“儿孙莫负等身书”不是简单的读书要求,而是“经世致用”的传承。林则徐曾为次子林聪彝手书“勤学”二字,如今悬于故居第二进内宅,正是家风浸润的结果。
“文化遗产从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精神长河。”林则徐故居的开放,恰是这句话的生动体现。通过扫描“七十二峰楼”的书架,便能看见林则徐“载书出关”的虚拟场景;“闽剧AI学唱”小程序中,可学唱以林则徐事迹改编的《虎门销烟》选段。这些创新让古厝不再是“沉默的建筑”,而成为可互动、可感知的“活教材”。作为全国禁毒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故居将“等身书”转化为育人资源。中学生研学团在此临摹对联,体会“莫负书”的深意;党员干部在廉政传牌前驻足,感悟“无欲则刚”的操守。正如林则徐第六代孙女林祝光所说:“故乡的山水赋予了林则徐开明务实、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这正是我们想传递给年轻人的。”
文藻河水静静流淌,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当我们触摸“尚书第”的门环,读到的是“苟利国家”的赤诚;当我们凝视“等身书”的残影,感悟的是“开眼看世界”的勇气;当我们默念那副家训联,传承的是“诗书传家”的智慧。这座古厝的开放,不仅是让文物“活起来”,更是让精神“传下去”。让每个走进来的人,都能带走一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自觉,这便是“云左山房”留给今人的最珍贵礼物。
(作者单位: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福建日报》(2025年9月9日 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