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朽木”被唤醒
2025-09-1209-32-26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敏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宰予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竟然大白天睡觉,耽误道德修行。孔子怒其不争,恨其不为,慨而长叹,责备宰予就像腐朽的木头无法再雕琢。由此可见,木雕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已十分盛行。

  木雕是一门相当古老的艺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雕鱼,距今约7000余年。根雕历史相对较晚,现存最早的根雕作品,是考古专家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发掘出的镇墓兽“辟邪”,距今也有2300余年。

  “中国根雕看福建,福建根雕看福州,福州根雕看闽侯。”闽侯根雕的历史,如一部史诗。它的前身福州木雕,源于唐宋,盛于明清,拥有象园、大坂、雁塔三大流派。20世纪80年代,三大流派的继承人陆续迁往闽侯县上街镇,大师云集,声名鹊起。经过老一辈根雕艺术家的开拓和努力,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闽侯根雕逐渐闻名于世,大量作品销往海内外。2013年,闽侯被中国根艺美术学会评为“中国根艺之乡”。

  四月下旬的一天,我慕名前往闽侯县上街镇,去寻访闽侯根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闽侯县地处福州市西南侧,呈月牙形拱卫着省城,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我从地铁“鳌峰洲站”出发,乘坐4号线,再转2号线,不一会儿便到了上街镇马保村的闽侯根雕产业创意园。

  创意园位于美丽的旗山脚下,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颇为古雅。其占地面积130亩,总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据说是由20多位中国木根雕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为引领,100多家木根雕企业、3000多人的木根雕行业从艺者汇成,集中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四大优势,打造统一而规范的根艺工作室和根艺市场。

  一进大门,只见围墙边、门店前的空地上,随处堆放着根材:或形似危墙;或状同怪兽;或表皮皲裂如老人的手掌;或孔洞密布似张大的嘴……若不是空气中浮动着若有若无的木香,谁能想到这些奇形怪状的“朽木”,正等待着一场惊心动魄的重生。

  时值午后,园中人不多,偶尔从楼上传来电锯切割声,时断时续。一家“吴焘根艺美术”的门店外,老板与工人正小心地把根雕成品放入定制的木箱中,等待快递揽件。老板说他是江西人,2003年和老乡们一起到闽侯做根雕生意,早期在建平“根雕一条街”,2014年搬到了这里。20多年过去,他们就像集体移植的树群,已然在闽侯这片沃土扎根、繁盛。

  旁边一家是“福建首邑木雕”,貌似规模较大,我决定进去看看。果然,刚迈进大门,一组33米长的《海上丝绸之路》樟木巨制震撼呈现——匠人以刀为楫,在木料间雕琢出千年航海文明的浩瀚长卷。走近看,商船鳞次栉比,风帆高悬。船上满载货箱,船身雕刻的“水密隔舱”纹路清晰可辨;甲板上,身着汉服的船员与高鼻深目的异域商人正用手势交流……

  两层两千多平方米的展厅里,还有以四大经典名著以及《清明上河图》等为题材的巨作,以十几米到三十几米的磅礴体量,在眼前徐徐展开,蔚为壮观。俯仰之间,尽览中华木雕文化的万种风华与木雕艺术的鬼斧神工。

  此外,还有以象群、鹿群、鸡群、豹子、弥勒等为题材的大型木雕,让人目不暇接。遗憾的是所有作品都没有相关简介,不晓得作者,也不知道具体的材质、规格、主题、寓意等。为此,我给老板提了个建议,说这些木雕精品,如果配上文字简介,能让人更清楚地知道其丰富内涵,从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老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听说附近有一家意达公司很大,我前往探探。

  踏入意达木艺馆,恍如进入艺术的殿堂,跌入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秘境。根雕作品琳琅满目,错落有致地陈列展馆两侧:从单个的珍品,到系列的藏品;从生动有趣的动植物,到细腻刻画的人物;从具象写实的景物,到抽象的哲思理趣……仿佛都在默默诉说着闽侯根雕工艺的深厚历史和精湛技艺。

  在这里,花木鸟兽可看可闻。虬结盘曲的崖柏化身振翅欲飞的《苍鹰》,凌厉的双眼尽显王者睥睨天下的气势;由天然的沉香木精雕细刻的《百合争艳》,每一片花瓣都栩栩如生,似乎还带着晨露微微颤动;黄金樟木特有的纹理,与天然的根脉走势,幻化出山林云雾、溪石草木间的《十二生肖》,让鼠牛虎兔等动物在同一方根材上欢跃、嬉闹……

  在这里,古今中外的贤人时时对晤。小叶紫檀沧桑的纹理,化作随风飘动的广袖,昂首的屈原右手直指苍天,那是悬而未决的永恒诘问——《天问》;旁边一块“人”字形的残桧,于“斜捺”处雕出人的五官,《贝多芬》骄傲倔强的脸庞,便从汉字的架构里破壁而出,那斑驳的木纹,成了“乐圣”头上狂野飘逸的长发……

  在这里,儒释道俗相安相融。长达一米八的海南阴沉木,雕成面如冠玉、长身玉立的孔明,深褐色长袍的襟摆,顺着根材走势旁逸而出,让人恍觉猎猎风起,《孔明咏东风》时峨冠下微阖的双目,有着儒者运筹帷幄的深邃;同是阴沉木,《老子出关》则保留了整体的沉郁色泽,刻画出老子侧骑青牛、西出函谷的仙风道骨;百年枣木刻成的《弘一法师》,低眉垂目,皱纹里藏着慈悲;《三十六行系列》用的是鸡翅木,将旧日市井百工刻于木纹之间,那些随形施雕的贩夫走卒、能工巧匠,带着人间烟火的气息,展示了一个时代的谋生智慧与生活美学……

  馆中最多的是达摩作品。老挝花梨、黄心楠木、阔叶黄檀、黑檀木等各种根材雕刻而成的达摩诸像。或踞坐根瘤,凝然如太古磐石;或足踏根须,翩然若一苇渡江;或寂然面壁,庄严肃穆;或手捻根节,神态悠然……般般件件,无有定形,似像非像,妙在浑然天成。

  一尊名为《达摩悟道》的根雕作品,榆科榉属材质,长一米多,胸径逾米。这么大的一棵榉树,至少要历经百载而长成。是雷击、火烧还是风灾?参天大树终于倒下,沉埋。不知又过了多久,它的树皮被风刀霜剑剥落殆尽,裸露的表面布满沟壑,就连髓心部分,也已被虫子蛀成空洞。直到有一天,这一截半边的枯木被有心人发现,带回,辗转到了根艺家的手里。

  面对如此“朽木”,根艺家以“天人合一”的哲思开启创作。他以根材中央的天然凹槽为禅窟,借树皮残存的肌理作岩壁,刻刀游走时保留木质之原生质感,仅在关键处以浅浮雕勾勒出达摩祖师闭目冥思的面容,而飘垂的袈裟则融入暗色的枯木纹理。榉木之坚韧,与达摩九年面壁之毅力,赋予作品“物我同修”的生命哲思。

  漫步馆中,树木特有的清香在空气中浮动,记忆深处的林中气息骤然苏醒。轻轻呼吸,神思随之飘飘悠悠,似静非静、如动未动之间,恍惚听见有人在窃窃私语,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岁月与匠心的故事。

  “朽木不可雕也!”孔子的那一声喟叹,穿越两千多年,至今犹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儒家强调自我修为,宰予虽不羁,却并非朽木,后来名列“孔门十哲”之一。庄子亦有金句“化腐朽为神奇”,说明万物之间是相互转化和本质的统一。根雕所用的根材,原本来自神奇的大自然,看似枯朽,其实蕴藏了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年的生命信息,沉睡的灵魂等待着匠心去唤醒。

  当“朽木”被唤醒,一道深深的裂痕,化作鱼群必经的峡谷;一个凸起的树瘤,成为飞鸟停驻的奇峰;一处虫蛀的凹槽,刻出达摩祖师九年面壁的禅窟……

  当“朽木”被唤醒,枯木丑根上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来,能长出冲天的羽翼,能化身智者和贤人,能演绎出动人的故事……

  原来,这世间并无真正的朽木,只有尚未被听见的心声。根艺家要做的,就是心怀敬畏,与之对话,而后,轻轻落下唤醒的第一刀。

  根雕如此,教育亦然,本质上都是唤醒的艺术。

  《福州晚报》(2025年9月12日 A15版 兰花圃)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