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缨世胄——闽侯都巡许氏宗祠
2025-09-2509-53-07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刘长锋/文 林振寿/摄

1758765448233646.png

  在闽侯县上街镇都巡村,凤山南麓一片葱茏之中,都巡许氏宗祠坐北朝南静静矗立。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建,1977年完成了第五次重修,1999年被闽侯县列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1758765481261809.png

  一

  这座占地千余平方米的建筑,红墙黑瓦,飞檐斗拱,尽显古朴典雅。外围高大厚实的国公帽风火墙,犹如忠诚的卫士,庄重古朴间彰显着家族的威严。墙外,松柏四季常青,樟树如巨伞撑开绿荫,柠檬桉身姿挺拔。层层绿意交织,营造出宁静而祥和的氛围。

  祠堂门前的“三重埕”独具匠心,花岗石铺就的陂岸,纹理间沉淀着岁月的沧桑。中央草坪,芳草如茵,生机勃勃。前埕两侧矮墙蜿蜒,苍苍柏树挺立,恰似许氏家族,历经风雨仍世代昌盛。拾级而上,第二埕的条石台阶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温润,第三埕旁的花岗岩双旗杆碣,虽饱经风雨侵蚀,但其承载的荣耀依旧令人心生敬仰。

  祠堂正门处,御赐的“都巡许氏宗祠”横匾,彰显荣耀;上方“圣旨”竖式石碑,庄重威严。左右仪门的“入悌”“出孝”石匾,字迹圆润有力。步入大门,屏风上“祠建凤山绵祖泽;堂朝虎岊焕宗祊”的对联,点明宗祠背靠凤山、面朝虎岊的绝佳地势。前回廊抬梁式木构架,七柱四扛梁纵横交错,精巧的结构尽显古代建筑工艺之美;正厅内,祖先灵位整齐排列,巡抚都察使许庠的坐像居于中央,仿佛在凝视着后世子孙。

  祠厅立柱覆竹镏金,名家祠联格外引人注目。浙江按察使许贞干挥毫写下“太岳分支,六千年午运重开,堂构聿新,就日瞻云,翊世无忘宗祖德;洪江衍派,九万里南溟可徙,澄清有志,登车揽辔,济时端赖子孙贤”,以磅礴气势寄寓对子孙的殷切厚望。晚清帝师陈宝琛则以“地以官名溯豸节馨香祖德绳绳光数典;祠因山建看凤冈形势吉人蔼蔼应归昌”,道出宗祠与家族兴衰的深厚渊源。这些祠联为宗祠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也向世人传递着中华民族重视家族传承、崇尚道德伦理的精神追求。

  二

  当建筑之美与文化之魂在此交融,文昌阁便成了家族文脉的永恒象征。凤山许氏宗祠不仅以宏伟的建筑承载祖德,也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代代子孙。穿过庄重的厅堂,一座见证家族文脉传承的建筑——文昌阁,巍然屹立。

  文昌阁为双层楼阁式建筑,悬山顶轻盈灵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左侧木梯蜿蜒而上,仿佛通往知识的殿堂。它不仅是一座建筑,也是许氏家族崇文重教精神的象征。阁上“端赖朱衣频点首;能登红榜可扬眉”的对联,字里行间满是对族中子弟科举高中的殷切期盼。在科举时代,为了让子弟专心向学,族中特地在阁内珍藏了大量经史子集,从四书五经到诗词歌赋,从历史典籍到哲学著作,丰富的藏书为学子们提供了知识的源泉。族中还定期举办文会,邀请当地学识渊博的鸿儒登坛讲学。

  文昌阁前的两株千年铁树是宗祠的一大奇观。两树高约6米,径75厘米,通体苍鳞斑驳,枝丫斜指苍穹,苞芽累累。它们如同双龙凌空,气势非凡。它们默默伫立,见证着许氏家族在文化传承道路上的坚守与奋进。

  厅堂上方,“巡抚都察院”“进士”“翰林”“院士”等族贤牌匾金光闪烁。这些牌匾背后是许氏子弟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荣光,是他们凭借知识改变命运、光宗耀祖的见证。每一块牌匾都承载着刻苦求学、励志奋进的故事,也体现了许氏家族对知识的尊崇,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1758765509242724.png

1758765514295881.png

  三

  从中原固始到闽地茂峰,许氏家族的迁徙历程,也是一册史诗。许氏始祖可追溯至周武王分封的姜姓文叔,他受封于许地(今河南许昌),以国为姓,开启了许氏家族千年的传承之旅。历经数代,一支后裔辗转来到河南光州固始县。在古代,固始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枢纽,是众多姓氏南下的起点,许氏家族也在此列。当时的固始,商贾云集,文化繁荣,许氏族人在这里吸收着中原文化的养分。

  唐僖宗中和五年,中原陷入战乱。武骑马尉许令骥为躲避战乱,随王审知兄弟率军南下。他们历经艰险困阻入闽,最终许令骥定居闽清林洞,成为闽清许氏一世祖。族人在此辛勤耕耘,将中原先进的文化与生产技术融入当地,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开启了家族在闽地发展的新篇章。

  宋端拱元年(988),许氏五世孙许宽目光敏锐,发现侯官石门峡(今鲤鱼洲国宾馆处)资源丰饶,便带领族人垦荒定居,后又举族迁徙至茂峰山下,正式奠定了闽侯上街都巡许氏的根基。

  许氏家族在此不断繁衍壮大。随着人口增长,后裔陆续分迁上街燕宿村、罗汉村、岐头村,还向连江馆渎,闽清县城关、鸿尾古沙里、福州台江等地迁徙,甚至远至广东汕头;还有一部分族人漂洋过海,前往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他们不仅在当地落地生根,延续着家族的血脉,也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到四海。

  四

  当血脉记忆与礼仪传统相遇,祭祀仪式便成了连接古今的精神桥梁。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是许氏家族隆重的祭祀之日。这一天,各地许氏后裔都会回到故乡。他们首先前往溪源濂湖山许庠公墓,怀着崇敬与追思之情,共祭先祖。墓前,子孙们献上鲜花、祭品,追忆先祖的功绩。随后,众人齐聚凤山宗祠,举行庄重肃穆的祭拜仪式,缅怀历代祖宗。

  都巡许氏行第世序,把先辈的期许与后人的责任牢牢相连。都巡许氏行第世序(第二十三世至三十八世)为“经纶治国,孝友传家,为民益礼,永绍其祚(许某支),惟子恒良,世代必庆,允武敦谨,锺纯戴兆(许宝支)”。这行第世序,明确了家族成员的辈分秩序,在家族聚会、祭祀等场合,通过辈分称呼,强化家族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先辈对后世子孙修身、齐家、治国的期望。这些期望激励着许氏族人秉持优良品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从御赐匾额到祭祀仪式,从文昌阁的琅琅书声到行第世序的谆谆教诲,都巡许氏宗祠的每个细节都传递着崇孝重教的家族的精神。在时代变迁中,它不仅是许氏族人的精神家园,更以深厚的内涵助力地域与民族文化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坚守文化根脉,传承民族精神。

  《福州晚报》(2025年9月25日 A08版 榕图·闽都宗祠寻脉)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