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赖翠伟
乙巳年四月,我来到闽侯县廷坪乡塘里村。塘里村在廷坪乡南部腹地,与大湖乡交界,是廷坪乡范围内仅存的有少数民族(畲族)的村落。阳光正好,天朗气清,大巴停在塘里溪岸,面前是柔情塘里溪,身后是古朴廊桥,目之所及是乡间小道、黄墙乌瓦和斑驳木门,如同梦中的故乡。
石板小路蜿蜒而上,像一条长绳,串起沿溪保存完好的古民居。这些古民居多为明清建筑,黄泥厚墙,冬暖夏凉。我想起参加第三届福建文学新人研修班时,在经典诗文朗诵会上朗诵的《〈福州古厝〉序》,其中一句就是:“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当年塘里村民为守护承载几代人记忆的百年廊桥,纷纷捐款出力,众人拾柴火焰高,捐款汇聚如溪。修复期间,甚至有乡亲拆下自家废弃老屋的梁椽门扇,献给廊桥赋予重生的力量。桥身以巨木构架,榫卯相合,不用一钉一铁,尽显匠心精神。桥顶覆以黛瓦,两侧设美人靠长凳,供行人休憩凭栏。桥内梁枋斗拱之上,当年匠人雕刻的瑞兽、花鸟图案虽经岁月打磨,线条依旧清晰可辨。桥头的古樟,枝叶繁茂,如巨大的华盖,根脉深扎溪岸石缝,与廊桥相依相生。桥廊两侧,悬挂着闽江学院学生创作的畲族风情绘画和摄影作品,斑斓的色彩与古老的木构相映成趣。
沿着石板小路走进村庄,文化氛围越发浓郁。走到一个路口,一条路可以直上红旗渠,另一条路朝向另一处风景。路口露天开放式的石桌、石凳就成了饮茶好去处,我们一行人坐下歇息、喝茶交流,有些在欣赏旁边的多肉墙,有些已迫不及待跑上红旗渠最高处。依山傍水的红旗渠,站在红旗渠上不由感叹“渠在天上走,溪在地下流”,这样独特的人文景观令人流连忘返,我们不仅可以在夏日寻找亲近自然的清凉,还可以在红旗渠的精神传承中,深刻体会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这边饮茶的石桌上有几朵山间采摘的小花朵,几分秀气、几分灵气,在增添了山野的诗意,于山水间品味茶香,分享塘里的历史文化与故事。溪对面是露营地,可以想象塘里的夜晚也许可以摘到童年的星星,那么“手可摘星辰”就应景了。
在塘里溪边眺望红旗渠如巨龙盘踞山腰,引山泉灌溉层层梯田。渠水浇灌着金黄的稻田与碧绿的菜地。我们跑到红旗渠上方的露台上,俯视整个塘里村像一块宝石镶嵌在群山之中。“溪塘里美”的画卷徐徐展开……古溪里农庄的运营团队被山水的纯粹与乡民的淳朴打动,携十年经验入山,将两栋古厝点化为“溪溪塘里”民宿。空间打通并重构,线条简洁利落,落地玻璃窗最大限度引入山光水色,素色棉麻的床品和原木家具点缀着畲族纹样的布艺抱枕。木梁瓦顶依旧,内里融入极简的风格。隔岸相对,塘里溪露营地悄然成形,青年男女围炉煮茶,欢声笑语由山风收藏。
多年来,塘里村热切牵手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携手高校共同助力乡村振兴。今天带我们参观的郑书记,曾联系闽江大学师生走进塘里。“万事开头难”,最初村里的条件较为落后,达不到建立研学基地的条件。道路坎坷,塘里村的决心却越发坚定。后续又多次邀请各大高校师生到访塘里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闽江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先后到村里建立了研学基地。学生们背着画板、相机,穿梭于古巷溪畔。他们在苎布织机旁观察老阿婆将麻线穿梭成布,染坊里记录板蓝根在素布上洇染出变幻莫测的靛青,节庆仪式上速写畲族凤凰装的刺绣纹样。这些鲜活素材,成为设计灵感的源泉。
农学实践基地在梯田旁,师生们深入山林田埂,对塘里的土壤、水质、气候、原生植被进行详尽的科学测绘与分析;引进适应塘里高山环境的优质品种,甜玉米、高山桃、黑米糯稻等,专家们提供种苗,带来科学的种植与管理技术,指导村民生态种植,减少化肥农药,提升山货品质。那些“廷坪山货”,如地瓜粉、山菇、土鸡土鸭,在科技加持下,搭上了文旅的快车,品牌——“畲乡源”飞出幽深山谷。游客离村时,车尾箱塞满了包装精美的山珍。农庄的餐桌上,这些山货被烹制成一道道原生态佳肴,年创收近千万。科技,让塘里的馈赠焕发出前所未有的价值。2020年获评“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2021年列入闽侯县乡村振兴试点村,同年,列为廷坪乡“汶合至塘里乡村振兴示范带”三个基点村之一。
独特的畲族文化,为塘里增添着民族特色。世代塘里人用苎布织染的技艺织就塘里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沉默坚韧的底色。“非遗传承如同建造高楼大厦,一砖一瓦都要用心。”塘里也用心进行着非遗的活态传承。把非遗文化“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传承弘扬”尽情阐释。通过闽江学院师生的协助、塘里村人的共同努力,乡村振兴得到实践。畲族苎布织染技艺被系统地记录、整理,通过创新的产品设计和年轻一代的参与,重新焕发生机。看着素白的麻布在板蓝根、柿子、茜草等天然染料的浸染下,神奇地呈现出草木的色泽与纹路。大学生们带来的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工艺碰撞,产生了令人惊喜的火花。传统畲族纹样与当代几何图案的结合,草木染与丝网印的混搭,让古老的技艺呈现出时尚潮流的面貌。2023年9月,塘里村获评“福建省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今年春天,首届植物染文化艺术节在塘里村盛大启幕。这次技艺的展示是跨越时空的对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绞缬、灰缬、柿染、热转印等绝技,他们的双手布满岁月的痕迹,动作却精准流畅,古老的纹样在布匹上重生。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设计师、爱好者云集。染缸边,白发苍苍的老染匠与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并肩而立,无需言语,艺术瑰宝与文化传承的意义一目了然。
声名鹊起,光影随之。导演郑宝琳归乡,在塘里的廊桥下、古屋前架设摄像机,拍摄出电影《秀青》。这部电影入围平遥国际影展创投单元,将溪塘里美、畲族古建的魅力引向广阔的世界。塘里的风终究是走向了世界,而塘里也如同我们内心寻找的那个世外桃源。
《福州晚报》(2025年9月27日 A07版 兰花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