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依光
在闽侯县原闽江乡人大会议室墙上,曾经悬挂着一面承载光荣历史的奖状。这张奖状横长76厘米、竖宽53.6厘米,框内印有五个醒目的大字“国务院奖状”,下方两行写着“奖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福建省闽侯县闽江人民公社第一大队第一中队”,落款是总理周恩来,时间是1958年12月31日。
当时,全国群英会在北京召开。闽江公社渔民欧广彤,作为代表出席了这次盛会。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这位闽江代表,他带回了这张周恩来总理亲自颁发的奖状。67年后的今天,奖状虽然已经泛黄,却依然弥足珍贵,它彰显了闽侯老一辈渔民的不凡业绩,镌刻着闽江公社的光辉历史。
端详奖状,万般念想,犹如听到了历史的回声,见证了闽江公社渔业生产从开始创业,逐步发展,一路走向巅峰的非凡历程,见证了闽江儿女为国家经济建设勇立潮头、建功立业,鼓舞着闽江渔业不断前行。
也正是在1958年,闽侯县政府把上至闽清口下至琅岐岛的闽江沿岸渔民组织起来,成立全县唯一的渔业公社。1961年,社址迁到时属闽侯县的亭江镇(后划归福州郊区)。过了两年,将尚干区峡南村被划归闽江公社,并正式作为公社驻地。整整二十年后,1983年社改乡,是为闽江乡。新世纪伊始,福州市政府尊重散居渔民意愿,将琅岐、亭江划归马尾区。2005年5月,新建村并入祥谦镇,它是闽渔之乡分支的化身。
峡南自古隶属闽县开化西乡高详里,清末地名称外七里,位于乌龙江南畔。这里世世代代靠泊连家船,水上渔民人家被称为“疍民”,村民以江、连、林、欧姓氏居多。旧时,渔民地位极低,渔家门庭矮人三寸,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大多以破船为栖身之处。歌谣“祖宗漂流到闽江,各种条件显困难,茅草盖顶住水棚,旧时人叫疍民家”,唱出了当年渔民水深火热的困顿处境。1949年后,广大渔民翻身解放。1958年闽江公社成立,渔民实行集体化生产劳动。
闽江公社组合了峡南、亭江、琅岐三个片区,每个片区各设一个家属村,有新建、闽亭、公婆村。外海船队劳力组设峡南片(和平、红旗、兴星、前进)、亭江片(建亭)、琅岐片(胜利、建星),共计七个村。
闽江公社从1958年以来,渔业生产历经二十余载,广大渔民敬业奉献、真挚无私,为国家贡献交上一份满满的成绩单。笔者查询闽侯县档案馆资料,走访闽江老干部、老渔工、老技术员连祥聚、刘立财等亲历者,获得足以表明闽江公社贡献的一些数据:1973年,全社外海生产队共捕鱼288900多担,平均对(船)产5557担。有14个生产队对(船)产超过6000担。社员把96%的鱼货卖给了国家,平均每个渔业劳力为国家提供商品鱼16300多斤。
闽侯县档案馆的一份题为“前进渔业大队在前进”的事迹材料,说明前进渔业大队从1965年至1976年,12年连续保持高产,全队总产达861615担,平均年产71801担,对(船)产6000担左右。该大队第二十七队渔船连续两年达到对(船)产万担鱼。1973年全大队捕鱼80100担,比1972年增长了二成四,被同行誉为“海上猛虎队”。原红旗村支书刘立财每当提到船队长王兴俤这位捕鱼能人,总是伸出大拇指,连连夸奖道:胜利大队五十小队社员,经常顶着六级大风浪搏斗,抢捕风头风尾鱼。每次都比早回港的船队多捕鱼两三百担,全年对(船)产8100多担。
闽江公社的渔民就是这样,常年怒海飞舟,驰骋转战东南沿海,向蓝色大海“淘金”,誓夺渔业丰收。每到隆冬渔汛季节,海洋气候反复无常,出海常会遭遇六至七级大风。20世纪70年代某年冬,队长王兴俤率船队在闽东某渔场作业时,船上电子探鱼仪记录纸上发现黄瓜鱼群信号,他顾不上风浪,果断下达“放网”口令。船员们顶风斗浪,及时拉起了网绳,一网捕到600多担活蹦乱跳的黄瓜鱼……这次出海连续奋战十余天,创造了对(船)产6000担的历史纪录。这个村率领渔船队,总是主动抢占中心渔场,采取移动快、撒网快、起网快的“三快”利索措施。如:1973年冬汛转战浙海一个月,投产17天12夜,有7夜忙到通宵,共下72网,捕鱼7300担。
红旗大队第五十二队,大力发展灯捕作业,日围缯下网,夜灯诱,兼施轮作,年产达5900担。1973年,全社投产,采用“七招”,即小云艋、绫仔网、一指网、手芭网、小插钓、水下笼、插鱼耙,两个月诱捕鱼类11700多担。全社有30对渔船向南开辟东山岛等新渔场,夏汛共捕鱼13000担。
闽江公社那时的渔业生产,可谓“今晨出海去撒网,傍晚返航鱼满舱”。丰厚的回报与收获,离不开渔民们付出的辛勤劳作。如今,论起天然黄瓜鱼,称得上“金瓜鱼”,这更加显现当年闽江公社渔民创造的劳动价值。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大渔民虚心向先进看齐,踏实鼓劲,你追我赶。
闽江公社全社有七个外海村,支部支委成员30余名,有28名村干部分别在26个生产队兼任渔船长、技术员、轮机员等,干部与渔民群众一起扎在渔场一线,与普通渔民同工同酬、齐心协力。公社闽江口常设渔业指挥(部)船,外海基层支部为支战斗堡垒,每逢出海前,总是认真分析渔场渔情动态,研判渔船出航作业指向,返港后及时总结出航经验教训,并不断研究改进捕捞技术水平。
外海各队都成立了由干部、渔业顾问、一线骨干渔民组成的“三结合”科技小组,讲究“争时夺风”出海作业与油耗节能节奏,科学把握“三坚持”劳动效率:坚持海上生产多种作业,延长渔业生产季节,打破传统“歇夏”常规;坚持抢风头、追风尾的先机;坚持渔船早出海、迟归航,多下网,少泊港。闽江公社创下渔业产量超万担的真实历史纪录,成为全省闻名的一面高扬旗帜。
当时,渔区曾经出现“瞒产私分”情况,渔业生产队在海面将捕到的鱼货与不法奸商非法高价交易。但闽江公社渔民自觉抵制诱惑,不沾歪风邪气,在出海生产期间从来没有发生违法乱纪之事和非法牟利行为,受到上级国家安全保卫部门好评。此外,公社渔民还冒着风险,毅然救助兄弟省、县的渔船、渔民,多次获得各地送来的锦旗。
闽江公社的先进事迹,也引起了文化部门和文艺工作者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初,以闽侯县闽剧团创作人员为主的一批文艺工作者,深入闽江公社体验生活,创排了现代闽剧《东海战歌》。1975年,闽侯县闽剧团代表福建进京参加全国现代戏调演,获得广泛好评,演职人员受到文化部和文艺局领导的亲切接见。载誉归来,省政府又把《东海战歌》作为重点剧目,派往闽东、平潭、福清、莆田等地巡回演出,美丽的东海之滨,“战歌”经久嘹亮。
《福州晚报》(2025年10月5日 A06版 兰花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