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彰岩下觅书声
2025-10-0704-12-24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周而兴

20251007_A07_01_70.jpg

“星楼学校”石刻

  一

  书院,自古以来便是师者传道授业、学子求知问道的圣地。平潭,这座曾经孤悬海上的岛屿,交通闭塞、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按常理似乎与书院无缘。然而,我自幼便听闻平北地区的红卫村周边有“道彰岩书院”“星楼学校”传说,于是,探访平潭书院踪迹的念想,早已扎根于心。

  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占多”,意指佛寺多择名山而建。红卫村后的龙头山山脉虽海拔不高,却翠峦叠嶂、钟灵毓秀。山麓中有道彰岩摩崖石刻与“道彰岩书院”旧址,村上还坐落着“星楼学校”“林福如故居”等古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声名远扬。

  初夏的中午,我与高中同学陈明驱车前往平潭,探访他的老家红卫村白沙垄自然村。此行的第一站,便是村边的道彰岩古迹。抵达后,我们将车停在新建的麒山乐园内。前方,几块半遮半掩的叠嶂巨岩映入眼帘,那便是道彰岩吧!

  微风轻拂,树枝随风摇曳,道彰岩上的刻字时隐时现,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显得格外深沉而神秘。沿着山坡小道前行,格桑花在骄阳下尽情绽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为这趟寻访之旅增添了几分欣喜。约莫走了三百米,我们来到了道彰岩跟前。

  据统计,平潭的摩崖石刻仅有十余处,在红卫村所属的白沙垄、君厝底和东边沙自然村上却占有三处,而道彰岩石刻是其中最早的宋代石刻之一。在这偏僻的白沙垄山野之地,为何会有如此珍贵的石刻呢?

  时光倒流至北宋熙宁二年(1069),江西省宜春县南仰山的怀安籍僧人璋公来此化缘,寻踪至白沙垄村。他被这里青山叠翠、绿水环抱的秀丽风光所吸引,决定在此定居。随后,璋公四处化缘募捐,在道彰岩旁的山岰上开建大士殿寺庙。寺庙建成后,他在巨岩叠嶂的道彰岩上勒石镌刻,以纪念完成夙愿。石壁中间竖镌着十六个大字:“岩本无有,道假人弘,熙宁己酉、兴自彰公。”下方则题有小字:“本贯怀安,受业仰山,特寻胜慨,遇兹岩穴,堪为寂止,遂用兴修,已逾一纪,乃志昔耳。时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冬十月。”1988年,平潭政府将“道彰岩”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僧人璋公在大士殿庙宇收纳信徒传经弘道,传播佛教文化,最终圆寂于此。

  据史料记载,大士殿寺鼎盛时曾拥有信众三千,香客络绎。后来,随着龙头山脉东北面的龙泉寺的兴建,分流了大士殿的不少香客。同时,明清年代有外国传教士进入平潭,而传教士通过传播基督教、兴办教会学校方式,吸引了部分佛教信徒。于是,大士殿寺庙原来的旺盛香火渐成残烛余烟。20世纪50年代末,大士殿寺庙彻底崩塌圮毁。

  二

  清初,大士殿的附近建有道彰岩书院,这里山静水幽,传说道彰岩旁边有个深不可测的九使洞,为此,又称道彰岩书院为九使宫书院。到了清末,在白沙垄村贡生林庆云(亦称星楼公)的躬亲力行办学下,道彰岩书院臻于完善,规模更大。

  民国版《平潭县志》中记述:“林庆云,号星楼,朴秀区白沙垄村人。状貌魁梧奇伟,以勤致富。性坦直,无城府。与人交,始终如一。地方有善举,无不竭力为之。光绪间,重修兴文书院,首先捐助,不少吝。自奉极俭,子孙恪遵家训,无一人染豪华习气。”从中可以看出,林庆云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尤其重视文化教育。早年道彰岩书院周边乡村的不少先贤都曾受业于该书院,林庆云的五个儿子也在此启蒙。

  转回前话。道彰岩石刻中还有三处清代时的题刻,其中一处为清光绪初年游腾辉题镌“洞天一品”四字。这民国版《平潭县志》卷八“名胜志”中,一代名儒施天章先生补辑的“平潭二十六名胜志”有所记载。

  游腾辉为何人?据林庆云的后人介绍,他为平潭招康村的名儒,是白沙垄村富绅林福如(亦称林福予)的岳父。林福如为林庆云的孙子,据说其父亲与游腾辉早年受业于道彰岩书院,同窗学友指腹为婚,结成亲家,留下佳话。游腾辉学业有成后分别在道彰岩书院、白沙垄私塾、龙泉书院等处执教,培养了不少村庄的优秀学子。

  游腾辉还是平潭清代“蔚文诗社”创始人之一,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聚集诗社作诗吟赋,留下了赞颂秀丽山水或针砭时弊的好诗。如龙泉寺北边的朴秀村才女林淑贞,在《石牌洋绝唱》中写下脍炙人口、传诵至今的佳句:“共说前朝帝子舟,双帆偶趁此句留;料因浊世风波险,一泊于今缆不收。”还有国彩村(亦称伯塘村)乡贤吴寿鹤,号松汀,毕业于清光绪末福建法政学堂,履职于县教育会。在1912年平潭建县前夕,吴寿鹤与平潭7位贤达之士前往福州向省府据理力争,请求平潭独立设县成功。吴寿鹤曾有诗作:“此里成何代,宁无胜迹留?烟台歼寇著,玉带绕村流。”描绘的是伯塘村风貌与烟墩山抗倭寇历史。

  游腾辉在游历红卫村后面的苏澳钟门山时,曾题写七言律诗《吟梯云岭》:“字仰梯云石壁中,登临感慨古今同。草埋军路旌旗冷,烟锁钟门市镇空。鲸浪拍天礁上下,渔庄扑地岛西东。前朝兴废从何问,古木寒鸦夕照红。”梯云岭是君厝底(又称军路底)自然村通往龙山后面钟门村的山道崇岭。北宋时期,钟门村设有巡检司,驻兵出海巡警,并在梯云岭修建兵马粮草来往的“军路”。嘉靖年间,平潭沿海屡遭倭寇侵扰,钟门民众奋起抗倭。“草埋军路”“前朝兴废”姑且揣测是他在“道彰岩”上题刻之时,正值古军路荒芜与道彰岩书院衰落的阶段。

  千百年来的风剥雨蚀,道彰岩上爬满了光阴的皱褶。陈明介绍说,早年红卫村百姓生活艰难,曾经有部分民众居住在道彰岩书院旧址上。我注视着沧桑斑驳的道彰岩,不由惊叹,仿佛无情的时光在岩石间穿梭着,冲刷着,它们不再是石头了,而是一长串凝固的音符,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嬗递更替。

  书院伴寺院,书声梵音交响,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书院,这里就是教书育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

  如今,大士殿寺宇与道彰岩书院已荡然无存,只有摩崖石刻见证了当年此地的繁盛与衰落,以及海岛的发展变迁。

  三

  午后,高挂空中的太阳散发出的热气烤人,我们匆匆地返回到白沙垄村上。村上斑斓的石厝错落有致,大多数的房子没有人居住,偶见几位老者在榕荫下乘凉聊天,树上不时传来聒噪的蝉鸣声,使原本宁静的村子显得热闹。

  村中有口建于150多年前的泮月古井,我们打起清凉的泉水擦脸,暑热与倦意顿时消弭。休整片刻后,陈明带我参观星楼学校。

  在一座破旧的古厝的斑驳石墙下,立着一块“星楼学校”四字的石刻牌匾。据传是民国期间,时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亲自赴白沙垄村题写校名。

  地处边远海岛一隅的村庄学校,为何会受到省厅长官的青睐呢?这得从星楼学校的前身说起。道彰岩书院比附近的龙泉书院早办164年。道彰岩书院在培育英才方面卓有成就,尤其是中后期由星楼公父子两代主持书院长达53年,书院设有文武两科,培养出不少文武英才,在平潭享有盛誉。

  星楼学校创办于民国十四年(1925),是林福如为纪念其祖父,用他祖父的星楼名字冠名的。林福如,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卒于民国三十年(1941),享年五十二岁。他生性善良,乐善好施。自幼就读于道彰岩书院,12岁时考取例贡,长大后跟随祖父星楼公学习经营,助力家族产业不断扩大,财富愈积愈多。后来,林福如富甲一方,依然秉承先祖重教兴文的优良传统,用心倾力办学。1929年,道彰岩书院全体师生悉数搬迁入驻,其实用面积达700多平方米。是当年平潭最大规模的民办学校,为来自平潭西北区几十个自然村的学子免费就读,前后存续两百多年。星楼学校接续了道彰岩书院的办学理念,培养了大批贤达人士,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改变民风起了积极作用。

  民国版县志还记载着一件事:星楼公临终之时,还叨念着县内没有文庙(俗称孔子庙):“慨然谓子孙曰:汝曹当承吾志,以千金为倡。”林福如始终牢记着祖训,在民国六年(1917)县城筹建文庙时,他带头捐银一千金,促使县内各界人士闻风响应,纷纷捐物捐钱,使该项工程得以顺利竣工。

  我们从星楼学校旧址移步走访旁边的林福如故居,这宅院堪称平潭早期民居的瑰宝。从房子的布局结构,屋内木制立柱、梁枋、斗拱上精美的木雕中,依稀可见昔日林家殷实的家境。院内有众多内容丰富、制作工艺精美的楹联,令人赞叹。楹联内容题材的富有人文价值,有的引用古今名联名句,文采斐然,意涵悠远;有的表达为人处世高尚情怀与开阔胸襟;有的体现家风家训,诠释“耕读传家,诗书奕世”真谛。如“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留一点子种孙耕”“希圣希贤希天此等地位岂肯让他人做去;立言立功立德这般事业还须属自己担当”等等,彰显出林家浓郁的文化情怀和深厚的家学渊源。

  在林福如故居的旁边,有栋陈东岚(亦称陈东南)烈士故居。陈明介绍说,陈东岚虽然出身寒门,却好学上进。小时在星楼学校学习,后于1943—1948年先后就读于福州英华中学、福建学院、上海复旦大学等。在读大学期间,积极参加进步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5月积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进入军政大学学习。1951年6月26日参加围歼国民党宋希濂军团时,在重庆酉阳县剿匪作战中,因中弹受伤失血过多,经医治无效英勇牺牲,终年26岁,后被追授为革命烈士。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声万古情。”一个村庄,蕴含有这么多的历史古迹与人文景观,确实难得。

  我凝视着那块褐灰色题刻的“星楼学校”牌匾,不禁喟叹,星楼学校承上启下,不仅是学子耕读传统文化的场所,更是强调修养德行与学识智慧并重的教育理念,积淀成村落浓厚的文化底色。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家事国事天下事被学子们刻在了心里,转化为自强不息的修身信念和理想追求。道彰岩书院与星楼学校不愧为村人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精神符号!

  离开村庄时,我本能地肃然放慢了车速,仿佛置身于那无边无际、不动声色的岁月长河中,而那曾经的读书声与钟声,似乎从未远去,仍在耳边回响……

  《福州晚报》(2025年10月7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