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让国石文化熠熠生辉——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寿山石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益晶
2025-10-0704-41-27来源:福州日报

  寿山石雕,融画入石,刀下生花,是利用福州名贵石材寿山石进行雕刻的民间艺术,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榕城三宝”之一。

  在福建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两次调研寿山村,两次为寿山石专著写序,多次推介寿山石,为寿山石的资源利用、寿山石雕的技艺传承、寿山石文化的挖掘保护、寿山石产业的发展壮大指明了方向。

  30年来,全市广大寿山石雕从业者持续做好寿山石文章,助力打响闽都文化品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益晶,便是杰出代表之一。他深耕寿山石雕五十余载,以匠心守传统、以创新焕生机,让这门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少年学艺

  从学徒到寿山石雕领域领军者

  1957年,陈益晶出生于福州鼓山镇上洋村。读小学时,他常到舅父林炳生家,看见一块块奇形怪状的石头经由舅父刻刀一雕一凿,就能变成精美绝伦的作品。这项神奇的技艺,对他而言充满了吸引力。陈益晶母亲见他对寿山石十分痴迷,便说:“要不你就拜舅父为师学雕寿山石吧。”于是,小学三年级时陈益晶便正式拜舅父为师,住在舅父家,白天上学,晚上学刻寿山石,学业、雕艺两不误。

  在鼓山后屿深厚的寿山石雕艺术氛围的熏陶和舅父的细心指导下,陈益晶很快掌握了雕刻技法。16岁时,初出茅庐的陈益晶展现出过人的天赋,被聘为福清高山工艺美术厂的技术指导。

  1985年,陈益晶结婚后,又拜岳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发述为师。林炳生擅长写实,雕刻细节入微;林发述侧重写意,作品意境悠远。陈益晶博采众长,巧用寿山石的天然俏色,让作品兼具“形”与“意”,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数十年坚守中,陈益晶雕刻技艺不断精进,擅长寿山石人物、山水圆雕、浮雕、苞雕等技艺,其作品屡获大奖:2002年《银河会》获中国工艺美术“华艺杯”银奖;2004年《双佛论经》《三仙逍遥乐》分别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百花杯”银奖、“中艺杯”金奖;2007年《梦入仙境》《天机不可泄露》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百花杯”金奖。

  凭借精湛技艺与深厚艺术造诣,2012年,陈益晶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25年3月,获批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成为寿山石雕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守正创新

  让传统技艺焕发时代光彩

  寿山石雕技艺源远流长,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时代发展浪潮中,如何让这门古老技艺不褪色、有活力?“笔墨当随时代,雕艺贵在出新。”在陈益晶看来,传承不是照搬旧法,而是要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融入时代元素,让老技艺跟上现代人的审美与情感。

  2006年获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华茂杯”金奖的《兰亭诗会》,便是他探索“传统题材当代化”的典范之作。该作品取材于寿山都成坑石材,依据石材天然形态,确定以“兰亭雅集”为主题,再现名士沿溪作诗的经典场景。

  “光复刻历史场景不够,得让现代人看得懂、有共鸣。”创作时,陈益晶在画面中植入现代生活的情感联结,作品里雅士们吟诗作乐的场景,与现代人“假日游山、好友欢聚”的生活图景隐隐呼应,让千年文化盛事与当代观众产生精神共鸣。技法上,他大胆尝试新工具、新技术,面对石材背面黑色矿砂,他用电动雕刻机将其磨成碑状,再以现代刻字技术镌刻王羲之的《兰亭序》,化瑕为瑜,增添了内容的丰富性和作品的艺术性。

  《兰亭诗会》是陈益晶用寿山石雕诠释守正创新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陈益晶聚焦现实题材持续创新,推出了一批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作品。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他以神话传说为灵感创作《普天同庆》,表达对祖国的祝福;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推出《红船起航创辉煌》,生动再现南湖红船扬帆起航的历史性场景。

  “现实题材的艺术作品是时代发展变迁的缩影和记录,唯有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品质、有内涵的作品。”陈益晶说。

  薪火相传

  让国石文化走出福建走向世界

  “目前从事寿山石雕的艺人数量骤减,我希望能发挥余热,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如今,年近七旬的陈益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技艺传承和文化推广中。在他的工作室里,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学徒慕名前来拜师学习。目前他授徒20余人,已培养出林大榕、江秀影等多位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形成了一支颇具影响力的“石鼓匠心”寿山石雕技艺传承团队。

  闲暇之时,陈益晶和“石鼓匠心”团队常常开展作品展演活动,向百姓和非遗爱好者介绍寿山石文化,解读雕刻技艺,分享寿山石故事。“非遗需要走近百姓、融入生活,通过这样的展览,能让更多人了解寿山石雕刻艺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陈益晶说。

  近年来,陈益晶还积极推动寿山石雕常态化走进校园,把课堂变成非遗传承的新阵地。他身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实践导师、福州大学工艺美术研究院寿山石雕研究员、福建理工大学客座教授等职,通过传道、授业、解惑,让更多青年学子成为非遗传承者和传播者。

  传承技艺的同时,陈益晶致力于让寿山石雕走出福建、走向世界。他的多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级博物馆收藏,被邮电部门选制成邮票、明信片与电话卡,成为展示中国传统工艺的文化名片。践行“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理念,他还在新加坡、香港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带领徒弟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在世界舞台上推介寿山石雕,让这一技艺在多元文化的对话与交融中焕发光彩。

  (记者 傅亦静)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