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珍宝
在闽江下游三江汇合之处,晚清政府曾经在这里设置过一个重要的中央机构——船政。所谓船政,是指1866年(清同治五年)由左宗棠创建,以沈葆桢为首任船政大臣,在马尾设立的“总理船政衙门”。
船政是洋务运动的非常之举,央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把船政作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开篇,足见船政在中国近代史上承先启后的地位。
船政不仅在近代中国科技教育、工业制造、海权建设、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成果丰硕,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方面亦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国家危亡、山河破碎的关头,有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中,有人率兵抗击,收复失地;有人浴血奋战,为国捐躯,表现出了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这些人身上都有着鲜明的共同印记——船政。
左宗棠收复新疆
左宗棠不仅首倡创办船政,还主持了船政前期的规划、择址,推荐船政大臣人选,以及选聘外籍高管等事务。此后,他调任陕甘总督,人虽离闽,但仍然参与船政事务,“船局乃系该督创立,一切仍当预闻”。
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伪政权在英、俄两国支持下率兵侵入新疆,占据新疆大部,建立政权并悍然称王。1871年,俄国又出兵占领了伊犁,新疆局势危在旦夕。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力排众议,力主派兵收复新疆。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在左宗棠的统率下,清军经过精心准备,采取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基本收复新疆全境。此举为后世中国保住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相当于中国领土面积的六分之一。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奏请清廷在新疆设省,大力移民戍边,极大巩固了清廷中央对新疆的统治。如果不是左宗棠抓住时机,果断西征收复新疆,一旦让有列强支持的阿古柏在新疆站稳脚跟,那么国力持续衰弱的中国,将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收复新疆,很可能因此彻底失去新疆乃至于整个西北地区。这就意味着,中国近一半的领土将被拦腰截去,这样的代价,绝不是中国所能承受的。
沈葆桢戍台驱日寇
日本明治维新后,表现出强烈的领土扩张野心。1871年12月,琉球海船遭遇飓风,漂流至台湾南部,船上50多人被附近的牡丹社原住民杀害。
1874年春,日本以“为琉球船民报仇”为借口,出兵3600多人在台湾登陆,设立台湾都督府,修筑医院、营房、道路,分发日本国旗,吞并台湾的野心昭然若揭,史称“牡丹社事件”。5月,清廷派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各国事务大臣,授予他处理日本侵台事件的军事外交大权。沈葆桢受命后,坚决反对妥协,准备对日作战,征调船政轮船水师12艘舰船,迅速控制台湾各重要港口,把守台湾外海的咽喉澎湖;积极着手布置全岛防务,增建炮台、运送兵员、物资等,士气民心为之大振,日军忌惮不已。当年台湾瘴毒肆虐,疫病流行,日军死亡众多,士气低落,又见沈葆桢布防周密、无懈可击,在军事上难以取胜,被迫撤军。
沈葆桢在成功驱日后,以一位政治家的远见,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发展才是最佳的防御,才能保证台湾永系中华国土。沈葆桢从台湾实际出发,提出“善后即创始”,采取“开山、开禁、开府、开矿”的四开政策,推动台湾走上近代化道路。沈葆桢新政还在客观上解决了台湾归属的法理问题。从此,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的承认。
“牡丹社事件”是日本对中国在台湾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一次严重挑战。就在“牡丹社事件”解决后的第二年,日本又“旧戏重演”出兵琉球。但是,由于清政府软弱无能,琉球被日本吞并成为今天的冲绳县。为什么在同一时期,这类似的两件事,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沈葆桢戍台,是逼迫日本把已经吞到咽喉的肥肉吐了出来,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沈葆桢的运筹帷幄、调度得当,否则台湾很可能成为日本扩张的第一个牺牲品。
船政学子为国捐躯
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参战的主要海军舰长有14位,其中毕业于船政学堂的就有12位。“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船舰受重创时,升起龙旗欲撞敌舰与对方同归于尽。船舰“定远”号中鱼雷搁浅,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仍以舰炮为固定炮台轰击日舰,直至弹尽后,下令炸毁军舰,最后全舰官兵共同殉国。许多船政学堂的学生也参加了这场海战,他们正气凛然,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和升华。他们虽败犹荣,可谓“甲午海战是以一校一级敌一国”。
船政水师将士血战马江
中法马江海战,是1884年(清光绪十年)中法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19世纪的法国企图通过控制越南,扩张其在远东的政治经济利益,但屡屡受挫。为了迫使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地位,法国从1884年开始凭借海军优势,命孤拔率领法国海军东京支队,直接进犯中国东南沿海,扬言要占领福州,试图以此威胁清政府就范。
1884年8月23日(清光绪十年农历七月初三),法国海军东京支队突袭船政水师,挑起震惊中外的甲申中法马江海战。
战斗持续约半小时,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海战中,“福星”舰管带陈英的随从力劝他暂避敌锋。他不愿意临阵逃走,大呼:“大丈夫食君之禄,当以死报!今日之事,有进无退!”之后,他不幸中炮身亡。“振威”舰管带许寿山开着起火的兵舰撞向敌舰,但撞舰未成,受敌重创。兵舰即将沉没时,他在主桅顶升起一面龙旗,表示“舰虽亡,旗还在”。这场战斗十分悲壮,以至于当时担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罗伯特·赫德在评价甲申中法马江海战时,这样评价船政水师的将士们:“真正的荣誉应当属于战败者,他们奋战到底。”
在近代中国海军保卫国家海上主权的斗争中,有许许多多船政人和船政军舰的身影,船政以这样的方式践行其“防海之海、兴海之利”的历史初衷。
船政制造的“伏波”“琛航”二舰,还为维护南海诸岛的主权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09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从水师中选出“伏波”“琛航”和“广金”三舰组成舰队,率170多人前往西沙群岛巡视,收复了东沙岛,查明并逐一命名勒石十五座岛屿,树碑升旗、宣示主权。此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已为各国所公认,南海诸岛也有了以“伏波”“琛航”命名的二岛。
1946年11月至12月,海军军官林遵率领“太平”“永兴”等军舰,收复南海西沙、南沙群岛。
“爱国、科学、创新、图强”的船政精神,是船政在创办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精神文明成果。船政先贤左沈二公收疆保台,船政学子申午两役抗法战日,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对爱国二字的含义进行了最完美的诠释。他们的贡献和牺牲,为今天的中国版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和民族将永远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
《福州晚报》(2025年10月13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