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水惠城乡 百栋侨厝展新姿 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民生热点开展专题调研
2025-10-2410-17-48来源:福州日报

  23日召开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书面听取了市人大常委会多个工作委员会所作的专题调研报告。这些调研聚焦城乡供水一体化、华侨历史文化保护、公立医院改革、温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林下经济发展等民生热点领域。记者从这些调研报告中获悉,我市多项关乎市民福祉与乡村发展的重要工程取得扎实进展,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持续提升。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99%

  《关于我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称,我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得到根本性提升。2025年9月底,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累计投入37.79亿元,完成30个规模化水厂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铺设供水管网总长超8400公里,推动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96.4%提升至99.21%,供水管网已覆盖的农村地区供水保证率达到97%,位居全省前列。

  闽清县和福清市作为全省先行试点,探索出的“县域统管”和“统管自建”模式,为全市提供了宝贵经验。如闽清县通过县水务公司统一运营,建立了120人的专业维保队伍,实现24小时应急响应,并将水质合格率从过去的60%提升至98%以上。这些举措切实让农村群众从“有水喝”迈向“喝好水”。

  下一步,市里将推动供水资源的整合与规模化发展,并科学建立水价机制,确保这一惠民工程能够长期、稳定、可持续地运行下去。

  286处侨厝重获新生

  《关于福州市华侨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称,我市已对华侨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摸排,共普查登记华侨建筑286栋(处),构建了包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马尾罗星塔、福建船政建筑)3处、省级文保单位11处在内的详细台账,真正掌握了侨乡建筑的“家底”。

  作为全国著名侨乡,福州拥有海外乡亲超460万人,保护华侨历史文化遗存意义重大。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侨厝活化利用工作也展现出亮点。如仓山区将知名爱国华侨郭鹤年家族的百年老宅“心远庐”修缮改造为博物馆,开馆4年来已接待游客超2万人,成为深受欢迎的文化教育基地;马尾区长柄村积极探索盘活闲置侨房,引入“长美术馆”“随喜”咖啡馆等新业态,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机;闽清县宏琳厝在“修旧如旧”保护后,打造为集商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其活化利用案例荣获福州市优秀案例。

  未来,我市将积极推进福建华侨博物馆的省市共建工作,并按照“提升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计划,持续推动侨乡文化名镇名村建设,让华侨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两大总医院整合增效

  《关于福州市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称,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水平,我市于2023年整合8家市属医院,组建了市第一、第二两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总医院)。改革一年多来,在统一运行管理上已取得初步成效。

  市第一总医院通过实行行政科室垂直化管理、统一后勤服务,每年节约费用约1100万元。市第二总医院构建了“七大行政中心”,推进采购、财务等集中管理,提升了运营效率。

  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进方面,两家总医院也展现出新气象。市第一总医院新增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并全职引进了3个人才团队。市第二总医院则新增了1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自主培养了多名高层次人才。目前,两家医院共拥有超过4800张编制床位,5300余名医护人员,年门急诊服务量超300万人次,为市民提供了坚实的医疗保障。

  下一步,我市将重点支持总医院走内涵式特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并大力引进和培育高水平医疗人才,同时进一步完善以总医院为龙头的分级诊疗体系,让市民就医更便捷、更高效。

  全市已发展温泉企业140多家

  《关于福州市温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称,我市温泉资源分布广泛、储量充沛、埋藏较浅、水温较高、水质优良,市中心蕴藏丰沛的温泉资源,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独一无二。依托这一优势,全市已发展温泉企业140多家,其中星级温泉企业10家,数量居全国前列。2023年,全市温泉服务人次约1000万,直接产值约10亿元,有效带动了文旅、酒店等相关产业发展。

  福州作为“中国温泉之都”,地热资源得天独厚。做好温泉文化传承与品牌塑造,已成功复建南星、古三座等传统澡堂,其中“洗汤”习俗和“闽式盘架”技艺分别列入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我市还连续举办了14届温泉旅游节,推出“福泉金汤”城市LOGO(标识),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接下来,福州将强化业态创新,推动“温泉+茉莉花茶”“温泉+古厝”“温泉+康养”等产业联动发展。计划在三坊七巷、上下杭等热门文旅街区增设温泉体验点,并探索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嵌入温泉理疗服务,让温泉这一“民生汤”更好地惠及广大市民和游客。

  林下经济利用林地达126万亩

  《关于我市林下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目前全市林下种植、养殖、采集、景观利用四大类型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已达126万亩,2024年实现总产值23.45亿元,形成了林药、林菌、林蜂、林旅等多种成熟模式。

  我市森林覆盖率超51%,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下,我市林下经济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永泰、闽清、罗源等县被列为省级林下经济发展重点县。全市参与林下经济的企业数量较2020年增加了47%,并涌现出如“天叶丹云三叶青”“顶鼎牌灵芝”等获评省级名牌的优质产品。闽清七叠温泉、永泰御温泉森林康养基地被评为福建省职工疗休养示范基地。

  未来,我市将科学编制市级林下经济发展指南,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并大力推动产业链延伸,发展“林下+文旅”“林下+康养”等新业态,让森林这座“绿色宝库”持续为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贡献力量。

  (记者 李白蕾)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