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洪哲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在台北举行,标志着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之久的台湾重归祖国怀抱。台湾光复前后,负责接收台湾的中国军队、干部,分批从福州乘船前往台湾基隆港。这条繁忙的两岸航线,见证了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而随船来到基隆的媒体记者,也真实记录了基隆人民对回归祖国的喜悦之情。
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代表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同意接受《波茨坦公告》中所列的全部条款,无条件地将台湾归还中国。中方随即加快部署接收台湾的各项工作。接收工作以军事接收和政治接收为重,其中又以军事接收为先。奉命接收台湾的海陆空三军中,空军以其最为快捷的空运形式最先抵达台湾。9月14日,空军第一路军司令张廷孟一行17人乘机自南京飞抵台北,当即接收台北空军基地,成为最早来台的军事人员。空军虽然贵在神速,但台湾作为一个海岛,被当时的日本视为“静止的航空母舰”,要切实完成好军事接收任务,离不开海军的协同配合。
根据部署,由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曾任马尾要港司令的李世甲担任接收台湾日本海军专员,全权负责海军对台湾的接收任务。10月初命令下达后,李世甲立即组织在福州《中央日报》上发布海军总司令部命令,通知旧海军人员回军服役,凡在抗战期间所有因编制紧缩精简的人员,以及因病因事离职的官兵,均限期报到,即少数逃亡分子,亦既往不咎,酌量安排使用。数日间,前来报到请求重归建制的官兵除少数因年龄过大未便收容外,共批准录用200余人,这些人员后来都被用作海军接收台湾的各项工作中。
1945年10月18日上午8时,李世甲率参谋长彭瀛、参谋处长陈秉清、上校参谋严寿华等海军官员及特务排,乘海平艇从福州马尾前往台湾。航行途中海平艇一度发生机件故障,在白犬岛附近抛锚赶修后,于19日傍晚时分抵达基隆港附近。因日军原在基隆港外布有两道防御水雷,海平艇进港时,按照上海日本海军司令部电告的布雷方位,小心谨慎地通过雷区。进港时天已昏黑,灯标不显,只有港内停泊的几艘美国舰艇上亮着炫目的灯光。次日早晨,中方派员向美舰查询情况,他们立即用电话通知台北和基隆的日本武官府。基隆武官府随即派一名少校参谋来艇接洽。不久,台北日海军方面派来汽车将李世甲等人接赴台北,严寿华则留派为基隆海军办事处主任。
在李世甲一行前往台湾之前,海军陆战队第四团、海军布雷中队等海军官兵约1500人已先行前往台湾。因缺乏军舰同时不愿借助外国军舰,大部队雇用传统的大帆船20艘,于10月16日从马尾出发,目的地也是基隆。令人担心的是,当李世甲一行抵达台湾数日后,提前出发的大部队仍迟迟未能抵达,大家都十分焦急。李世甲担心这些帆船在中途发生意外事故,特派上尉郑畴芳专乘一艘炮艇,从基隆出发往大陆沿海寻找。郑畴芳在沿海遍寻无着,当地水警队亦给具“确不见帆船队踪影”的证明,最终沮丧而归。
又过了一天,终于传来了几艘满载兵员的帆船正疾驶进港的消息。原来,帆船航行受制于水流和风力,又不能像汽船一样直驶基隆。帆船队于是先向北行至三都口浮鹰岛,在此静候适宜的天气和风向。等候数日后,船队于27日夜间发船,次日安全抵达基隆。10月29日,李世甲来到基隆向陆战队全体官兵训话,并分派驻地和任务。除拨一连交给基隆办事处调遣外,其余均派往台北和高雄等处执行接收任务。
政治接收方面,早在1944年4月,国民政府即设立台湾调查委员会,负责规划台湾接收工作,并任命曾担任8年福建省政府主席之久的陈仪为台湾调查委员会主任。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正式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长官。虽然陈仪等高层官员是乘坐飞机前往台湾,但具体承担接收任务的广大行政干部、警察干部以及陈仪选任的一些旧同僚纷纷云集福州,等候赴台。
1945年9月,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急电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称:“本署接收台湾需要民政人员相助,为理以语言相近,拟在闽省招收荐任职县长及县市科秘、地政人才120名,集中福州讲习旬日再行赴台服务。”10月,军委会又电令:“由闽保安纵队中抽选优良官加以训练”组成台湾警备部特务团开赴台湾。因福建与台湾地理相近、语言相通,且陈仪在福建工作多年,负责接收台湾的广大干部大多来自福建,此前在福建还举办了多期台湾行政干部和警察干部培训班,可见福建省为接收台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据福建《中央日报》10月27日报道,奉命接防台湾之军宪警及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在榕人员共3000余人,于10月23日乘美舰赴台,24日安全抵达基隆。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中央日报》派出采访部主任吴春鉴随舰前往台湾。吴春鉴写道:“……光芒照耀着全市,和那大街小巷,高竖彩坊,台胞麇集欢悦,庆祝着《马关条约》之耻的湔雪,重回阔别了51年的祖国怀抱,两相反映,实在感慨万端。在基隆逗留一小时,看到台胞对于来自唐山的乡友,极热切地接待,听到了自己家乡的语言,情调相投,别饶一番味儿。他们的自发、自觉、自动的表现,表明他们并没有受同化。他们仍是郑成功的后裔,是黄胄的子孙。虽然距离日本接受波茨坦会议决定投降的日期不过才过了个把月的时间,可是,他们的行动绝不是敌人所能想象的,他们对于唐山的情形已经急切地久盼获悉。当我们告诉最近情况的时候,他们的愉快,是几年来很少有的。他们提出一个问题:船什么时候可以畅通,让我们回到唐山去祭祖?”(原载1945年11月14日福建《中央日报》)这段文字见证了基隆人民对祖国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80年后再次重温,我们仍能从中感受到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深情。
《福州晚报》(2025年10月24日 A13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