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马鼻黏
2025-10-2702-43-44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张振英

  马鼻有大片的纯泥滩涂,历史上,滩涂上生长着大量的黏,是除了北蛎外,马鼻滩涂生长量最大的天然海产品,曾经也是连江最大的产黏区。

  黏,学名水彩短齿蛤,现在餐桌上也有称海瓜子。连江古称黏青,又名乌黏,马鼻称黏。乾隆版《连江县志》载:“黏青,亦名乌黏。壳薄色青,出水衔抱有絮,常千百相系。”

  黏在马鼻滩涂中大面积自然生成,壳薄汁鲜,生长快,密度大,出肉率高,优点特别明显。马鼻滩涂生长黏的地方,当地人称黏埕。埕里毛茸茸的,一大片接一大片的,长的都是黏。黏的根絮非常发达,密密麻麻的,一粒粒挨着粘成一体。其状就是方志说的“出水衔抱有絮,常千百相系”。

  到农历十二月,黏就开始在滩涂自然产苗,肉眼可见到黏苗。当年农历六月开始成熟肥美,夏末最肥,因此入夏便是收成季节,收成期半年。

  收取黏的办法,就是驾着爬獭到黏埕,用黏割刀收割。因为收割来的黏是跟根须泥土一起割下来的,所以,先用脚踩蹭,让附在黏和根须上的泥土分离开,然后放进爬獭运回岸上,装进竹筐后,将黏放入大木桶加水清洗,再用竹制黏杆搅拌,让黏须卷在杆上,将附在须上的黏刮下。刮下的一粒粒黏,马鼻人称之为“黏青”。

  黏青虽然可以单独煮汤或爆炒上餐桌,但是,毕竟肉被壳子包着,吃起来不方便,市场需求量不大。于是,人们便进行深入加工。加工分两种。其一,叫晒干。晒干就是将黏青煮熟,放到室外干晒后捣碎,然后用竹筐加工,让干肉与碎壳分离。干肉本地人称黏干。黏干价格好,贮藏十分方便。其二,叫取鲜肉。取鲜肉就是将清洗干净的黏青倒入滚汤锅里,焯到肉熟壳肉可以分离时,捞起来,倒入专制的竹黏筛里荡动,让肉从壳子中完全分离开来,从竹黏筛空隙中挤下去。这样,空壳留在筛里,挤下去的,就是当地人称的“黏肉”。产出黏肉后,就直接上市出售。因黏肉鲜嫩清美,口味独特,极受消费者欢迎。以前没有冰箱,量多了,除了晒干,还有放盐腌制。

  但是,无论是加工黏干,还是加工黏肉,将煮黏青剩下的黏汁熬成卤,是除了蛎卤外,马鼻另一种上好的调味品。

  马鼻是产黏之乡,在黏的烧煮烹调上,有自己的传统做法。黏青主要加葱头或蒜头水煮。鲜黏肉,主要加葱头油焖。糖糟焖黏肉,也是马鼻餐桌名菜。

  黏肉鲜美可口,虽然在马鼻传统大宴上,无法上桌登台,却是普通餐席上的名味佳肴。黏的收成季节来马鼻,餐桌最不可缺的,就是一盘香味浓浓的焖黏肉。

  《福州晚报》(2025年10月25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