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浩清

福州是一座淬过火、染过血的英雄城市。叶诚摄
福州人温润和缓的性情深处,是澎湃奔涌的血性。
林则徐、林旭、林觉民、方声洞、林祥谦、林白水、王荷波、林恒、吴石……从这片土地上走出来的血性儿女,如流星划过长空,照亮近现代历史的暗夜。
吴石:
“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已剧终,但那段台湾隐蔽战线上惊涛骇浪血雨腥风的岁月,英雄虎穴中不屈战斗慷慨赴死的篇章,如同余温未灭的火种,散落在无数观众的心头。
该剧九成以上角色来自真名真姓的历史人物。剧中,吴石——这位来自福州螺洲古镇的将军,潜伏在孤岛的暗潮中,战斗在敌人的心脏。同乡聂曦与他并肩作战,不惜生命代价传递出最重要的情报。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凛然,那句“既如此,便如此”的豪迈,那句“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的从容,将福州人的血性呈现得淋漓尽致,也在两岸同胞心中激起绵长的共鸣。
如今,埋藏在历史褶皱里的荣耀,已经不再沉默,英雄的故事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传扬。吴石故居里、墓地前,拜祭者络绎不绝,雕像脚下堆满鲜花,留言墙写满深情寄语。
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
福州南大门白湖亭,林则徐铜像肃然屹立。他远眺南天,目光如炬。
痛感“鸦片流毒于中国,纹银潜耗于外洋”,面对西方列强和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不顾朝廷权贵的掣肘阻挠,这位福州硬汉立下了“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铿锵誓言。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下令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英美鸦片,共计100多万公斤。
虎门销烟,谱写了世界禁毒史上辉煌的一章,也被载入马克思的名著《鸦片贸易史》。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辉篇章由此揭开。
1842年,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在西安与家人告别时,他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绝唱。这也是他一生不计个人得失、精忠报国的真实写照。
林旭:
“君子死,正义尽”
“戊戌六君子”中,林旭的名字,与福州郎官巷的柔情、北京菜市口的血痕缠在一起。他为近代国人的觉醒篇章写下了滚烫鲜红的一笔。
1898年9月5日,林旭被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他十日间草拟数道新政上谕,一时风光无两。
慈禧的铡刀来得猝然。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囚禁光绪皇帝发动政变,再次临朝“训政”,将林旭等6人押捕入狱。9月28日,六君子被押往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临刑前,林旭愤然高呼:“君子死,正义尽!”随即仰天大笑,从容就义,年仅23岁。
这句掷地有声的呐喊,是对变革图强的泣血渴望,也是以生命诠释舍生取义的儒家精神。狱卒刘一鸣记载,林旭“美秀如处子,在狱中时时作微笑”。
噩耗传来,妻子沈鹊应悲痛欲绝,填《浪淘沙》悼念他“报国志难酬,碧血谁收”,不久便因忧伤过度而逝。林旭与沈鹊应的悲情,恰似戊戌年的一抹残红,将福州儿女的赤诚与风骨,刻进了近代中国的阵痛里。
林觉民:
“为天下人谋永福”
13年后的辛亥年,另一位年纪相仿的福州子弟同样胸怀磅礴大气,走上就义之路。
林觉民,1887年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1900年的科举考场上,他挥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便转身离去。
1907年,结婚才两年的林觉民负笈东渡日本求学。樱花树下,他遇见志同道合的黄兴,加入了同盟会,革命的火种在心底燃烧。
1911年的一天,林觉民突然回到福州家中,联系同盟会各联络人,进行起义计划推演。他们秘密制造了大量炸药送往香港,等待起义。因内奸告密,起义不得不提前。
那夜月光惨白,他肝肠如铁,心地却光明如雪,在灯下写诀别书时,笔锋颤抖:“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字字泣血,是对爱妻的不舍,更是对家国的悲怆。
1911年4月27日,革命党人拿着简陋的武器去攻打广州总督署,林觉民力竭受伤被捕。刑场上,他泰然自若,热血洒在黄花岗的泥土里。24岁的林觉民和其他烈士葬于广州黄花岗荒丘,他们被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闽江潮起潮落,青翠古榕下,至今还能听到人们在低吟那封“20世纪中国最美情书”——《与妻书》,念着这位“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福州儿郎。
方声洞:
“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
那是一个碧血横飞的春天。同样在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还有方声洞。
方声洞,1886年出生于福州北门外九彩园的一个富裕家庭。广州起义前夕,方声洞分别给父亲、妻子、侄儿写了绝命书。他在《禀父书》中说:“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虽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
1911年4月27日下午,起义军发起总攻。方声洞“背面、身中弹,血流遍体而气不衰,弹尽力竭而死”。事后,黄兴报告起义经过,盛赞他“以如花之年,勇于赴战”。
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近三分之一来自福州十邑,林觉民、方声洞等10位福州籍烈士更被誉为“福州十杰”。
他们的名字应被永久记住:林文、方声洞、林觉民、林尹民、陈与燊、陈可钧、陈更新、冯超骧、刘元栋、刘六符。
林祥谦:
“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
他是第一位壮烈牺牲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892年10月,林祥谦出生于闽侯县尚干镇一个贫农家庭。他1906年进入马尾造船厂当学徒,后进入京汉铁路汉口江岸机厂。钳工锤与钢轨碰撞的火花,点燃了他心中革命的火种。
1922年夏天,林祥谦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当选为京汉铁路江岸分工会委员长。1923年2月4日,他带领两万工人掀起全路总罢工,让1200公里铁路陷入静默,用钢铁般的意志向军阀吴佩孚宣战。
1923年2月7日,反动军阀包围了江岸分工会会所,开始了野蛮屠杀,酿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当晚,江岸车站的电线杆上,31岁的林祥谦被绑缚着,军阀的刀光映着他不屈的眼神。
“下令复工,可免一死!”
“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
面对刽子手的威逼利诱,他的回答斩钉截铁。
滚烫的鲜血为中国工人运动写下最悲壮的注脚。这份从五虎山下养成的血性,燃烧成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王荷波:
“为信仰献身”
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工人出身的中央委员,第一个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首任主席。
马尾潮江楼内,王荷波铜像面江而立,双手握拳,昂首挺胸,目光坚定。这里是王荷波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旧址,1926年福建革命历史上著名的“马江会议”在此召开。
王荷波,原名王灼华,1882年5月出生于福州城内府里东廊顶。1901年,19岁的王荷波离开福州谋生。1916年,他踏入南京浦镇机厂,车床前的日夜让他深知工人疾苦。1922年,王荷波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南京第一位共产党员。他在这家中英合资的机车厂建起了铁路工会,“品重柱石”的红绸是工友对他的最高礼赞——公私分明的坚守,让他成了工人心中最可靠的港湾。
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中,王荷波参与领导了第二次、第三次起义,和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在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他的脚步始终追随着信仰。1927年10月18日,叛徒的出卖让他身陷囹圄。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坚贞不屈,至死没有暴露党组织。
1927年11月11日夜,王荷波在北京安定门外箭楼西边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了“为信仰献身”的誓言,年仅45岁。
林恒:
“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
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简单的,你给了。
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
这沉默的光荣是你。
…………
这哀婉的诗行,字字泣血,句句锥心。它是福州才女林徽因写给同父异母的弟弟林恒的。彼时,她的三弟已壮烈牺牲三年。
林恒生于1916年,闽侯人,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同年,“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爆发,林恒积极参与游行,遭到军警驱打,伤痕累累。这次经历,深深刺激了这位热血青年。伤愈后,林恒作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投笔从戎,报考中央航空学校。
1937年,林恒成为中央航空学校第十期学员。这是一条悲壮之路。那个时候,空军飞行员从航校毕业到战死,平均只有6个月。有的学生甚至来不及参加一次像样的战斗,就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939年夏天,学校迁到了昆明。1940年春天,林恒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同班100多名学员中名列第二。短短几年时间,他已历练成为一名老练的空军驾驶员。
1941年3月14日,日军偷袭中国空军成都双流基地。林恒驾机英勇击落一架日机,后不幸被敌机击中坠落,壮烈殉国,年仅25岁。姐夫梁思成匆匆赶往成都,收殓了林恒的遗体,“掩埋在一处无名的墓地里”。
至今,林恒的墓仍未找到。关于他的言语,也没有任何记载。但中央航校门口石碑上镌刻的校训,像极了他的铮铮誓言:“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
回望历史,福州这座被江河浸润的城,从来不是温软的水乡,而是淬过火、染过血的英雄地: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700多名官兵血染江涛,其中大多是福州籍的学堂军官和船工子弟;1894年中日黄海海战,我方13艘参战军舰的14名管带中,至少有10人是马尾船政学堂第一期的同班同学,4人阵亡,3人因战败随提督丁汝昌殉国,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福州人;从革命战争年代至今,福州在册烈士2560多人,为革命牺牲逾2万人……
这些人,英名彪炳史册;这些话,回荡在历史时光深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
《福州晚报》(2025年10月27日 A08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