诤臣遗风——福清文林魏氏总祠
2025-10-2703-01-02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刘长锋 林振寿

1761548622980379.png

  福清文林魏氏总祠,静立在福清市东瀚镇文林自然村,坐北朝南,被葱郁群山温柔环抱。东山巍峨耸峙,层峦叠嶂间,石山如天然屏风,植被繁茂,绿意绵延。祠堂背靠主峰,面朝笔架山脉,村前溪水潺潺西流,恰似玉带环腰,勾勒出一幅青山碧水相依的绝美画卷。这座祠堂,不仅镌刻着家族千年的记忆,而且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篇章。

  一

  文林魏氏总祠历经八百余年风雨,始终以坚韧的姿态承载着家族的信仰。这座建筑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文林魏氏的心血,此后经历多次修缮与重建,每一次都体现了他们对根脉的坚守。

  文林魏氏宗祠始建于宋开禧元年(1205),由十二世大理寺评事魏吉甫之父魏兴在岭前奠基;清嘉庆丁卯年(1807),各支宗贤齐心协力,重修宗祠并命名为钜鹿文林魏氏总祠;1947年,族人将总祠移建于文林村中,因时局动荡,仅建成后落;1972年秋,因孩童玩耍失火,宗祠损毁严重,后借办学契机获政府拨款重修,改为礼堂与教室格局;1987年,增建前落戏台与左右环楼,塑造五尊名祖金身,设立各支始祖神主,并确定农历八月二十为祭祀日;1994年秋扩建第三落文林堂;2012—2015年,历经四年大规模拆旧扩建,终成如今气势恢宏的三落格局。

1761548563661485.png

  二

  这座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建筑,将家族文化、道德教化与时代气息熔铸于一砖一瓦之间。

  总祠大门上方巨石上,“魏氏总祠”四字镌刻其中,字体苍劲雄浑,尽显威严。左右仪门分别额题“入孝”“出悌”,彰显家族伦理道德。前墙下为青石精雕细琢,上覆红色瓷砖,整体建筑长38米、宽20.5米、高10米,占地面积约78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二层环楼前后贯通,实用与美观兼具。

  步入院落,巍然矗立的戏台引人注目。这里是娱乐演出的舞台,也是传播善行的教化阵地。族中乡贤慷慨出资17万元配置数字化影音设备,既用于举办文娱晚会、戏剧演出,也为各类重要会议提供场地。戏台周边墙壁上,立碑铭记建祠捐资者、理事成员及总祠志,八幅碑文庄重醒目,供后人瞻仰缅怀。

  中落是宽敞明亮的大厅,可容纳千人。楼下镌刻着族歌祖训与帝王安民语录,字字珠玑。楼上高悬“进士”“布政使司”“文魁武魁”等烫金匾额,熠熠生辉。走廊上,彩绘着“二十四孝”故事与忠孝典故,栩栩如生。正厅以“君臣弈棋”彩绘为背景,搭配魏征名言楹联,巧妙地将其治国理念与祠堂文化内涵融为一体。

  

  步入后落文林堂,神龛前的袅袅青烟,将先祖的故事与精神代代相传,每尊神像、每个牌位都是魏氏家族历史的见证者,守护着家族的根与魂。

  后落文林堂内,雕工精湛的大神龛居于中央,依次供奉着五尊木雕祖先神像:魏征,字玄成,唐谏议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言敢谏闻名于世,被誉为“诤臣第一”;魏看,字子观,入闽始祖,曾任玉融都尉,葬于渔溪荒山花园;魏希甫,赐名吉甫,宋绍兴三十年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受宋孝宗敕命左宣教郎;魏几,字天随,文林支祖,宋明理学名士,与朱熹同享春秋二祭,官拜太子太师;魏钦祖,十五世孙,授军民都总督,勇冠三军。神龛两旁,八十余支各支始祖神主牌位整齐排列,闪耀着家族传承的光芒。

  走廊前沿立柱上,镌刻着魏家本宗行第辈分:名为:胤昌尚志际明良,昆季若益进善士。仁义礼智信,万叶显荣传家福。字为:开朝孝友启高大,子孙能尊师有道。俭让恭温和,亦世文章扬祖德。当今家族已传37世“昆”字辈到42世“善”字辈,六代同堂,族脉兴旺发达。

  

  追本溯源,从中原钜鹿到八闽大地,魏氏先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开枝散叶,将家族的根系深深扎入华夏文明的沃土。唐末天佑元年(904),魏征十世孙魏看为避战乱,率领兄弟入闽,分散居住于建剑漳泉等地。其中,魏看与四子(先、良、弼、辅)留闽:长子魏先随父先居玉融清远里,后迁罂山,七世祖魏郁再徙居文林厚美境;魏良定居三山楼下,魏弼迁居漳州漳埔,魏辅落籍建瓯。历经千年繁衍,魏看成为闽省魏氏始祖,其子孙遍布印尼、越南、日本等地,仅福州地区魏看派系人口就达5万余人。

  文林魏氏宗谱始于宋绍熙四年(1193),由魏吉甫首修,830多年来,9次续修从未间断。族谱内容丰富详实,涵盖谱序、宗规、恩荣录等,完整记录了家族的发展脉络。2020年,《福清市文林魏氏总祠志》系统梳理魏氏源流,为宗亲寻根问祖提供了重要依据。

  

  历史的烽烟也曾漫过这座宁静的祠堂。文林魏氏总祠在战火中,用斑驳的弹痕与不屈的脊梁,书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家国壮歌。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文林村的进步青年就在祠堂内秘密集会,传播革命思想,为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积蓄力量。抗日战争爆发后,魏氏族人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总祠成为地下党传递情报、组织群众的重要据点。革命者借着昏黄油灯的微光,精心绘制作战地图、起草振奋人心的宣传标语;抗日义勇军也在此秘密集结。村民们以宗祠为掩护,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运送粮食药品,众多魏氏子弟毅然奔赴抗日前线,保家卫国。

  解放战争时期,魏氏总祠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解放平潭的渡海战役中,这里被设为作战指挥部。大厅里,指挥员们日夜商讨作战计划,运筹帷幄;祠堂外,村民自发组成担架队、运输队,全力支援前线。魏氏族人魏长顺等十余名青年主动请缨担任向导,带领部队穿越崎岖复杂的山路,为战役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时至今日,总祠梁柱上依然留存着当年躲避空袭的弹痕,墙壁缝隙间仿佛还回荡着革命先辈们的铮铮誓言。这些历史印记与古朴的建筑相互交融,展现了文林魏氏在国家危亡之际的奉献精神。

  

  文林魏氏总祠既是宗亲寻根谒祖的圣殿,也是传承文化、凝聚力量的精神家园,在新时代续写着魏氏家族的辉煌篇章。文林古村由五个自然村组成“五福里”,古称平南里六十都文林厚美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二十八世魏之琰所著《魏氏乐谱》被列为福清文化遗产,其音律传播四海。

  如今,总祠内设有革命历史陈列室,展陈着作战地图、革命标语等珍贵文物。每逢清明、国庆等重要节日,当地学校便组织学生前来参观,聆听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文林魏氏将继续弘扬先祖遗风与革命精神,携手并肩,共同谱写家族发展的崭新篇章。

  《福州晚报》(2025年10月27日 A05版 榕图·闽都宗祠寻脉)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