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由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推出的《红色闽都——党史故事》。
1926年12月北伐军顺利入榕后,中共福州组织充分利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好形势,积极帮助筹建国民党省市党部,开展声势浩大的工农群众运动。然而,在蒋介石的指使和纵容下,国民党右派勾结封建势力和官僚政客,网罗流氓打手,不断挑起事端以抢夺革命领导权。面对国民党右派的疯狂挑衅,中共福州组织不卑不亢,沉着果敢地处置一系列阴险突发事件,在与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激烈斗争中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无畏、坦荡和担当。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大革命时期中共福州组织与国民党右派的激烈斗争(上集)。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到来。北伐军入榕后,国民党中央于1926年12月4日取消了原厦门的福建省党部临时执行委员会,在福州正式筹备组建福建省党部,并将改组的重任更多地落在中共跨党党员和国民党左派的肩上。
为促进福州地区的国共合作,中共福州地委派出马式材、江削五、董函球、朱铭庄、林梧凤、郑尚衡等大批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参加省党部筹备处的工作。由于中共福州地委在北伐军入榕前为建立国民党基层组织做了大量工作,因而改组后的国民党福州市党部除主委由国民党元老黄展云担任外,其余各部的领导职务均由中共党员担任。
担任重要领导岗位的马式材、李培桐在福州创办了福建党政干部训练所,招收全省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国民党左派和进步青年学生进行短期训练,然后派往各地筹建国民党基层组织,建立民众团体。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基层党政机构和进步民众团体的骨干,是国民革命运动的中坚力量。
为推动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中共福州地委积极创办先进刊物,宣传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等革命思想,参与创办《民国日报》《福建新农民》等国民党刊物,这些刊物的社长、主要编辑大都是共产党员,成为反击国民党右派,引导农民运动向前发展的重要阵地。
中共福州地委十分重视发动工农群众,指派方尔灏、陈应中、朱铭庄等领导一批党、团骨干深入福州郊区农村,建立和扩大农民协会,提出“减租减息”“反拉夫”“反苛捐杂税”等口号,极大地维护了农民的利益。陈碧笙、蔡珊等人建立了“福州店员总工会”,有力地制衡了由国民党右派林寿昌注册的“福州总工会”。店员总工会成立是福州地区中共领导力量最雄厚的工会组织。
此外,相继成立了青年工人联合会和福州各界妇女联合会,提出了“打倒旧社会,创造新社会”“反对童养媳”“反对多妻制”“婚姻自由”等口号,鼓动妇女走向社会,参加经济和政治斗争,成为福州工农群众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福州地委还充分利用“仁慈堂事件”开展了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收回教育权运动,这场运动影响波及省内外,极大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党的群众基础在斗争中不断加强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