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6日,福州榕华网球公园,因其位于高铁高架桥下的独特地理位置,吸引了不少网球爱好者前来运动打卡。 陈天博 摄

9月5日,福州万象九宜城顶楼的气膜篮球馆,因其清凉的室内环境,成为许多市民应对炎热天气的运动选择。陈天博 摄
有的“城市地标”是从居民的生活中“长”出来的。比如,那些从“金角银边”闲置地变身而来的运动场。
伴随城市路网快速发展,大量桥下空间应运而生。以往,这些“灰色空间”或被闲置,或用于停车,普遍存在利用率低、可达性差、与环境不协调等问题,甚至沦为城市景观的“伤疤”和管理盲区。
如今,随着对城市桥下空间进行大量改造,随处可见“桥上车水马龙,桥下动感十足”的景观,繁忙的交通“缝隙”正在变身运动的舞台,“城市褶皱”长出了老百姓满满的幸福感。
桥下空间焕新折射出我省城市空间利用走向精细化。近年来,我省“见缝插针”持续将体育场地设施“织”入市民日常生活,闲置空地、桥下空间、街角旮旯等曾被忽视的“城市边角料”悄然蝶变。
发展群众体育、推动全民健身,增加设施供给是前提。曾几何时,大型体育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它们不仅是政府完善区域配套、提升土地价值的重大投资,更是发展决心与城市形象的象征。以福州海峡奥体中心为例,其建设以2015年首届青运会为契机,有力撬动了整个新城的崛起,使之成为展现福州现代化形象的重要区域。
伴随着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我省的大型体育设施已基本饱和,面对旺盛的健身需求,供给侧的任务更为突显。当下,更需要紧扣市民多元运动需求,从街巷小型空地等兼容性强的空间抓起,通过“见缝插针”完善15分钟甚至10分钟健身圈,让运动真正触手可及,让快乐健身就在家门口。
空闲地、边角地、河湖沿岸、旧厂房、旧仓库、高架桥下、公共建筑屋顶……如今,一些原本乏人问津的“犄角旮旯”,一时间变成活力满满的“金角银边”,“转角遇见运动场”的生活惊喜处处可见。
这背后是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从追求“大而全”转向注重“小而美”的普惠均等,实现大型体育设施与家门口嵌入式场地的互补发展,进一步推动体育惠民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的深化。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核心是人,人的活力就是这里的生命力。
当越来越多群众在家门口找到运动乐趣,当越来越多的闲置空间转化为活力场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组组亮眼数据,也是跳动的脉搏,更是城市和乡村在拥抱变化、主动变革中变得更为宜居宜业。(肖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