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则昌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深沉。”大儒朱熹在“鹅湖之会”后所赋诗句,恰可为程朱一脉正传的晚清理学家余潜士理学精神座谈会的精神注脚。
10月16日,5位学界翘楚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以宏观视野与微观考辨交织、理论阐释与现实观照交融的“福州西湖之会”,将余潜士的理学、教育精神从典籍中再次唤醒。
思想解码:古今对话中重温“旧学”价值
这场座谈会不仅为厘清余潜士思想脉络的“邃密”,更阐发对接时代精神的“深沉”。晚清理学智慧正以鲜活姿态,转化为当代乡村建设与文化创新的精神资源。
座谈会上,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马照南以《闽学新活力:余潜士文化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的转化与实践》破题,揭示余潜士从理学家到乡村振兴“实践范式”的转变。余爱水将军讲述余潜士淡泊名利、守住本心,以及深耕儒学、道学、理学的成就。北京大学郑开教授详细梳理朱子思想的传承机理,昭示理学思想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层启示和赋能价值。台湾政治大学陈逢源教授通过视频发言,印证余潜士学问跨越海峡的文化根脉价值和影响。福建省文史馆原馆长卢美松作为《余潜士全集》及本次座谈会论文集《知行互进》等著述的主编,还原了余潜士终身践行理学教育文化启蒙的生动感人乡贤形象。
余潜士曾以耽读求知、学以致用、关心民瘼、淡泊名利的家国情怀,实践其思想追求。他在闽学传承脉络中阐发的“福、善、齐怀”等理论,续写了晚清理学篇章。他提出“立德不必务难显奇,善事父母兄长即德崇;立功不必尽致,立达他人即功成”的平实主张,把士人阶层的“三立”化为人人都可以实现的人生目标;他把“格物致知”的哲思化作了躬行实践的行动,把“修身齐家”的追求变成邻里互助的温暖。同时,他认为天地人的交济不能“诿诸气数之不齐,而坐视其流弊”,而要“放开眼界、脚踏实地、挺起脊梁”,承担历史的责任和使命。
这种精神,既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据,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命脉的根柢。
实践溯源:乡土深耕中彰显“理学”温度
思想的深度,转化为实践的温度。余潜士的精神密码,既蕴藏在学术追求中,更体现于将义理致用转化为乡土治理的实践中。
(一)修桥济世,以践履理学义行
余潜士善将“爱人利物”的理学宗旨化作利民实功。如“同安镇三捷村古桥圮坏,村民艰于水行、农货滞运、孩童涉险”时,他率先捐俸,又挥毫作《募修三捷桥序》,以“君子济世”为念,奔走号召乡邻。历时半载,新桥横跨溪涧。他提出,修桥不只为修福报,而是从“我可以不困于过河”及至“一乡人可以不困于过河,而后四方的行人都不困于过河”,从“爱己及人到共同获益”角度剖析,娓娓说理,打动人心。
(二)立约化俗,以情理重构乡村秩序
钱穆先生说过:“乡约是儒学下沉乡土的生命力所在。”余潜士服膺程明道“使民各得输其情”之语,推及待人接物乃至处理乡村纠纷。道光年间,盗匪侵乡严重,乡村纠纷滋多,他以“守望相助,安宗定邻”为宗旨,为平民解纷释讼为旨,制定《保甲乡约》《禁盗乡约》,推行乡村教化,把冰冷的规条转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终致辅弼乡“盗讼渐稀,民风日淳”。他为族人作书田簿序、祭墓簿序等,给宗族后代留下严谨、节俭、敦睦的良好人生价值观导向。
(三)开蒙启智,以教化培育文明根脉
余潜士一生钟情教育事业37年,将“育人”宗旨贯穿于蒙学实践中。
理学思想史上,教规与学规通过规约,将师生凝聚成一致价值观的学术“小共同体”,保证学术的“正统”,并固化核心义理,将其转化为师生可遵循的行为准则,让高深理论走向日常教学;通过教学目标与方法确立,形成可代代相传的教育路径。故而,它们是理学落地传播和体系化传承的核心载体。
余潜士拟定乡村《敬业堂谕语》《学规浅说》,将“敦伦纪、循礼法”置于“读经书、学诗文”之前,把“存天理”转化为孝悌、勤俭等日常德行,让理学走出书斋。他著《童蒙分类字引》《养蒙故事》等,循循善诱,并且不拘泥于书本,带学生种桑养蚕、收割稻谷,把“勤俭孝悌”融入日常生活和劳作之中。把邻村女童张瑞贞接至家中亲授,助其成长为乡村女塾师;资助贫寒学子,免束脩、济笔墨等,并使这份“有教无类”精神世代坚守。
(四)淡泊名利的身教
因修身有成,余潜士以淡泊名利行世。故而,他上能与封疆大吏、学术名流打交道,下能与乡民百姓乃至牧童、樵夫相交接,彰显了理学“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实践智慧。他的学生中出现了晚清中国罕见的乡村女塾师、朝廷封赏“张太君”的张瑞贞,以及由盐商而转身为著名乡村田园诗人、著名慈善家魏杰等,这不是偶然的。
当代价值:在古今会通中焕发“新知”生机
笔者作为玉阳余氏后人、余潜士六世孙,同时也是余潜士基金会发起人之一,回想2021年倡立永泰县余潜士基金会以来,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与挑战,但也取得不少成效。如已完成永泰家乡的三个项目:在一片废墟上修建起耕村书院,在火灾后重修新显堂,把颓蔽的旧第重振为“乡贤第”故居。
这三个公共空间,实与书院一体,同为承启斯文、振兴文化的枢纽。此外,基金会设专项基金奖励族人立志向学;成功举办了三场大型余潜士精神研究座谈会,包括纪念余潜士诞生240年宗亲大会、耕村书院落成仪式以及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的“西湖之会”,更将耕村精神从地域推向全国。
从当年凤池书院山长、翰林院编修魏敬中与林则徐长子林汝舟率众绅领荐入祀乡贤祠,到今日余潜士的事迹成为乡村振兴的思想资源。历史证明,余潜士的理学人生是有价值的。事实也印证,所谓“旧学”并非过时的遗产,所谓“新知”亦非无源的生造。当我们以“商量”的态度谨慎梳理传统文化,以“涵养”的耐心对接时代精神,那些失落于乡野的文化基因,就会成为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
“旧学商量”处,自有“新知”生。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融汇,守正与创新的贯通,必将涵养生成新时代的文化新知。
《福州晚报》(2025年11月5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