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的源流与发展
2025-11-0903-38-14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邹自振

  闽剧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可以溯源到400年前的明万历年间。闽剧的源流有三支:儒林戏、平讲戏和江湖戏。其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又吸收了昆曲、徽调、京剧、皮簧等声腔剧种的艺术养料,是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的产物。闽剧艺术在清末民初臻于成熟,其表演风格自成一派,音乐唱腔优美动人,涌现出了多位表演艺术家。他们在舞台上塑造了鲜活的艺术形象,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儒林班与儒林戏

  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昆山腔已流传福建,时称正音。相传,闽剧源流之一的儒林戏也是在这一时期产生。万历年间,福州大儒曹学佺(1575-1646)罢官后归隐故里西郊洪塘乡。他在家乡筑石仓园,建楼馆,蓄童婢,养歌会,办家班,因是文人雅士聚会演唱,故有“儒林班”之称。

  万历三十二年(1604),曹府儒林班参加金山寺普度演出,被称为“第一代儒林”。据对洪塘乡有关“儒林戏”历史活动的调查,可知“儒林戏”是晚明时期福州民间音乐和外来声腔互相融合的产物,唱腔旋律丰富流畅,颇有宫廷韵味,又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已初步体现福州戏剧的特色。可见曹学佺家班已有昆曲的演唱,或说“儒林流派”的腔调班社皆以曹学佺的家乐为源头。

  万历年间,福州戏班还曾到琉球国演出,深受国王、王后以及士大夫的喜爱。明代诗人姚旅所著《露书》的《风篇》中有记载:“琉球国居常所渔戏文,则闽子弟为多。其宫眷喜闻华音,每作辄从帘中窥。宴天使,长史恒跽请典雅题目……《姜诗》《王祥》《荆钗》之属,则所常演,每啧啧羡华人之节孝焉。”

  清道光年间至辛亥革命之前,福州的戏剧演出活动始终活跃。闽剧前身之一的儒林戏在福州方言区尤为兴盛。清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4),洪溏乡人蒲三善挑选了一批较聪明的子弟,聘请戏剧老师教习歌舞,正式组成儒林班,演出的剧目有《女运骸》《长亭别》《墦间祭》《赠金锁》《青虬记》等。蒲三善还亲自排演了当时郭柏荫编写的《紫玉钗》。《紫玉钗》所用的曲牌有“自掏岭”“水波浪”“倒板”“急板”“叠板”等,曲词古雅,曲调声腔也十分清婉,即所谓“逗腔”。

  儒林班后来又受外来剧种的影响,如徽班、京剧的影响,用官音改唱徽调的“反二黄”。清光绪至宣统年间(1875-1911)是“请戏酬谢”风俗的全盛时期,涌现出了达云霄、驾云天、赛月宫、仿桃园、乐琼仙、庆云天、庆仙园、正天然、青云天、凤麟奇、乐云天、谱云霄、梁父吟等13家儒林班,风靡福州城乡。

  儒林班早期没有班名,只在戏台红灯笼和桌裙眉额上书“儒林”二字。清咸丰、同治年间,他们不演“庙戏”,只应富人之邀,前往对方府中表演。他们的行当主要是生、旦、丑三门,不收戏资,但应邀演出时,东家必须用“肩舆”接送他们,即便路途短,也不能免。当时,儒林班的演员全是童子学生,两人合乘一轿,而后台艺人多为成年人,人各一轿。队伍的前导之人持灯一对,一灯书“儒林”,另一灯书“王封探花府”。学生们衣必一色,其中的生、旦在辫子上系红绳,以示优异。

  当时的儒林艺人,净、旦不涂脸,将、相不着靴,只穿戴长衫小帽,不跳“加冠”,不排武行,不常演,不受酬。延演必具柬,观剧不开筵。开锣鸣炮,起立以致意。他们开演之前先“闹台”吸引观众的注意。演出结束时,东家会赠礼品,如银牌、手帕、折扇、雨伞、糕饼等。

  平讲戏与江湖戏

  闽剧源流之二的平讲戏系明末清初由福州方言区的民间歌舞小戏发展而成。“平讲”就是以方言演唱的意思。明代诗人邓原岳(1555-1604)创作的诗歌集《西楼集》卷十有《春日杂兴》一诗,描写福州的风土人情。其一云:“官府行春咽管弦,大家齐到瓮城边。就中一种田间曲,貌出村妆绝可怜。”诗中所云“貌出村妆”的“田间曲”,即为平讲戏的雏型。

  据记载,平讲戏主要在闽东山区的屏南、古田、福安、宁德、霞浦及闽侯、福清等地的广大农村演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平讲戏达到鼎盛时期,涌现出了宝发、旧仕梅、新仕梅、三仕梅等著名班社,以及被称为“七双八赠二十一杂”的常演传统剧目。平讲戏还借用“穿头戏”的脚本,把大量地方故事编入剧情,以趣味性来吸引观众,如《红裙记》《苏百万讨亲》《招姐做新妇》《三庆贺》《三怕妻》《橄榄记》《灶君报》《雷公报》《双盘答》《双摇会》《胡涂借妻》《亲母闹》《闹菊园》《知县斩按司》《闹严府》《三难新郎》《双奇案》《鸳鸯血》《宝莲灯》等剧目。

  闽剧源流之三的江湖戏可能源于江西戏。明朝末年中原动乱,江西艺人避乱入闽,弋阳腔戏班大量流入福建,从闽北山区向闽江下游流动演出。起初,他们“唱白皆土官话”,但因福州群众不易接受,后改用福州方言演唱。《榕城纪闻》载,清顺治十八年(1661)靖南王耿继茂自粤入闽,“王带戏子十余班,终日在南门石塔寺演唱,榜曰‘靖藩’,看者每人索银三分”。

  江湖戏原来的形式是当地的童谣、民歌、俗曲,加上简单的民间舞蹈。清乾隆年间(1736-1795),长乐、福清一带农民为农暇娱乐或者迎神赛会,在广场上用草索围起来演唱,或者在化妆游戏时沿途演唱,所以叫“牵草索”或“地下坪”。清道光年间(1821-1850),闽南傀儡戏艺人与福州的江湖戏“草索班”艺人组成“四美班”,演唱傀儡戏的“四美调”和当地的民歌俗曲。后来,福清人阿花把“四美调”与当地音乐融合,衍生出了“江湖调”,而将“四美班”改成“江湖班”(亦称“阿花班”)。此后,所有唱“四美调”的班子,也都改称“江湖班”。这种“江湖班”的组织非常简单,普通的只有7人至9人。他们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也没有固定的班名,一般以班中的主角为班名。

  清代福州的江湖班有阿花班、假刘班、玉赓班等,上演的剧目有《陈世美不认妻》《浪子卷席》《四幅锦裙》《监牢探媳》《蝴蝶杯》《凤仪亭》《石秀上酒楼》《双封侯》《双钉判》《大桥十八命》《何文秀》等。

  三种源流的融合发展

  闽剧即由上述“儒林”“平讲”“江湖”三种源流彼此渗透,融会贯通,综合发展而成。

  最早的闽剧腔调可能是由福州地区的童谣民歌发展而来,后来加入了一部分闽南傀儡戏的腔调。闽剧的腔调有“江湖”“扬歌”“逗腔”“小调”“板歌”等,同时受徽调影响,还掺杂部分皮黄、昆腔、梆子等。闽剧的乐器主要有逗管、横箫、唢呐、六角胡、三弦、中阮等,演奏分为上把位、下把位、三弦位,每人要掌握多种乐器。

  闽剧表演艺术既有京(剧)、昆(曲)程序,又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比如,闽剧中表现悲痛的“憋脸”,十分夸张又非常逼真;而花旦的“脱壳”表演程序,是闽剧独有的风格。

  清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1850),福州的儒林戏、平讲戏、江湖戏这三个同属于弋阳腔(高腔)系统的外来戏曲和逐渐兴起的福州方言戏曲,为求得各自的生存和发展,相互吸收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最终三者逐渐趋为一体。这是闽剧衍化、变革、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历史阶段,即由三个各自独立的单声腔体剧种融合形成为多声腔体的地方戏剧种阶段,也即所谓闽剧的“前三合响”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闽剧又进一步吸收了徽调、京剧、昆曲、皮簧等声腔剧种的艺术养料,进入闽剧史上被称为“后三合响”或“四合响”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三乐”(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一旗”(善传奇)、“两头羊”(赛天然、庆乐然)等班社,涌现出了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秋藩等“四大名旦”,以及陈芝卿、黄荫雾、李铭玉、郭西珠、傅亿侬、谢依桃、林桢藩、陈春轩、林逸豹、林芝芳等表演艺术家。闽剧演出遂进入兴盛时期。

  至此,便在福州形成了以儒林班唱逗腔为主体,综合平讲班之扬歌、江湖、小调等多声腔的剧种,亦名“福州戏”,其班社统称为“闽班”。1914至1916年,徽班艺人王桂卿成立综合“江湖”与“儒林”二种唱法的平讲班,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闽剧。

  闽剧的正式命名

  1925年,祖籍长乐的郑振铎(1898-1958)将《紫玉钗》剧本送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名为“闽剧”,取代了“闽班”。这是“闽剧”名称的第一次正式面世。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年(2025)是闽剧命名100周年。

  20世纪30年代,上海益闻书局出版了许多闽剧曲本,香港百代、高亭、联星等唱片社灌制了许多闽剧唱片,如郑奕奏的《孟丽君写批》《黛玉焚稿》《孟姜女》《孤儿血》《卿之苦痛》《百蝶香柴扇》,傅亿侬的《王昭君》《刘智远》《玉堂春》,林芝芳的《妙善哀史》《窦氏女哭五更》《嘉桂岭》,林逸豹的《苏东坡游赤壁》,黄铭卿的《王莲莲拜香》,林亿媛的《劝同胞勿忘国耻》等。这个时期,闽剧舞台的机关布景还开创了我国戏剧界的先河,一时轰动戏剧界。同时,闽剧表演艺术家陈春轩吸收了京剧武打戏的精粹,创立了闽剧武生戏流派,这大大增强了闽剧的艺术表现力。

  1936年3月23日,到福州游历的文学家郁达夫(1896-1945)往三赛乐戏班观看闽剧《王昭君》。《郁达夫自选集·日记卷》中记载:“主演者为闽中名旦林芝芳,福州之梅博士也。嘴大微笑,唱时不作假声,系全放之雄音,乐器亦以笛伴奏,胡琴音很低,调子似梨花大鼓,作成十四字‘难得芝兰同气味,易从乌鸟辨雌雄’,观众以女性为多,大约福州闺秀唯一娱乐处,就系几个剧场……”次年,郁达夫在福州观看有“福建梅兰芳”之誉的郑奕奏(1903-1993)主演的闽剧《秦香莲》后,赠诗:“不待题诗费评章,艺人才学早芬芳。郑生应解香莲苦,连日因她呕断肠。薄情夫婿轻抛弃,累尔开封万里行。苦借琵琶诉身世,满腔愁恨酿悲声。”

  1956年12月,郑奕奏赴北京出席全国政协第二次全会,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1894-1961)会面。梅兰芳专门写了一首诗赠予郑奕奏:“南北艺人感同深,留得芳名共到今。见晚如逢亲手足,应将肝胆照知心。”此事传为了艺坛佳话。

  闽剧何时传入台湾,无确切的时间可考,但有学者认为:因台湾最早的开拓者,皆为闽粤二省的同胞,相信在郑成功驱荷入台时,随来的部队及眷属多为闽省同胞。这些人到达台湾后,其娱乐当离不开家乡的地方戏范畴,可能在随军或稍后有闽剧戏班进入台湾,抑或由郑军官兵及眷属爱好戏剧者组织自娱,这种情形是大有可能的。上述文字记载于刘振鲁的《当前台湾所见各省戏曲选集》上册。

  闽剧从福州传入台湾,越来越多福州人到台湾居住,他们把福州习俗和文化带入台湾。闽剧成为了凝聚同乡情感的重要纽带。许多福州戏班应在台福州同乡组织或个人之邀,前去演出。仅1923年前后,赴台湾、香港等地,甚至远赴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演出的闽剧班就有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新国风等。闽剧舞台上华丽奇巧的机关布景,让观众耳目一新。自1923年至1937年,共有8个班次的闽剧班(团)到台湾演出,在岛内掀起了闽剧热。

  1937年七七事变后,福州闽剧舞台上经常演出宣传抵御侵略、鼓舞抗日斗志的剧目。抗战期间,演出了《八大锤》《戚继光》《夜光杯》以及揭露日本侵略军轰炸福州王庄罪行的《福州时事》等剧目,在福州城引起轰动。

  《福州晚报》(2025年11月9日 A06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