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琼

龙津坊门正立面

水车堵遗存彩画线描复原图(自绘)
龙津坊门位于福州南公河口街区北侧,龙津街以东。2018年11月,福州市台江区全面启动南公园片区旧屋改造项目,龙津坊门得以重见天日。
龙津坊门形制对称中正,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坊门坐东朝西,长18.5米,高7.5米,厚度0.8米。墙身为夯土与青砖混建,下部为方整石花基。坊顶分为三段式,中段体量突出,较高且阔,而两侧较低,对称且体量较小。顶部以筒瓦、板瓦铺面。中段高起部分做小歇山顶,四周檐角上翘。正脊两端灰塑做龙形起翘,相互映衬,威严肃穆。脊堵部分原绘有彩画,现已不存。坊门南北两侧还各开一拱门,门洞宽1.5米,可以通往龙津街。
龙津坊门无论形制规模、建筑装饰,还是工艺材料,都明显有别于一般民居建筑,体现出较高的等级特征。
在龙津坊门正面坊顶中段水车堵上,遗存有一组精美绝伦的清代彩画。彩画尺寸长12.1米、宽0.6米,总面积7.26平方米。其结构布局、装饰风格、题材内容、绘画形式,与传统苏式彩画十分相似。苏式彩画是中国古建筑三大官式彩画之一,源于江南民居与园林,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气息和生活情趣。根据梁思成先生著《清式营造则例》描述,苏式彩画特征主要是写实笔法和题字落款。题材内容也十分广泛,自然现象、花果、树木、动物、文字、器皿、山水,皆可以入画。布局上通常分为三段,中段称坊心,左右两段的外极端称箍头,箍头与坊心之间为藻头(俗书“找头”)。
龙津坊门水车堵彩画坊心约占整段彩画的三分之二,采用中国传统写意花鸟画的形式进行绘制。画面右边,茂密的树丛中冲出一只展翅的雀鸟,笔墨细腻,造型生动。树木洗练概括,粗线勾勒外形,中间用劲挺有力的线条表现枝干。
坊心中央部分保存相对完整。一棵粗壮苍劲的松树,倒挂的松针,线条老辣简练。松下有一只仙鹤,姿态优美,鹤嘴微张。鹤的羽毛长势清晰可见,画工通过用笔的强、弱、虚、实,表现出不同部位羽毛的质感。松乃“百木之长”,鹤为“百羽之宗”,二者结合寓意“松鹤长春”。中间顽石与竹子相伴而生,大石头斧劈用笔,结实有力,与后面竹叶的柔韧挺拔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古代士大夫常以竹石寄情,隐喻人格的顽强刚毅与高风亮节。石头左边,两只喜鹊一正一侧站在盛开的梅花树上,画面线条柔和,令观者感受到了初春之意和喜悦之情。这里取“梅”谐音“眉”,寓意“喜上眉梢”。而松、竹、梅的组合,古人又称之“岁寒三友”,也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再往左,我们依稀还可以看到两只孔雀向右回首,尾巴往右后方长长拖去……根据传统苏式彩画特征判断,笔者认为坊心左侧残损部分原来还应有题跋落款等信息。
坊心整体蓝地墨线,再依物象特征赋彩,技法娴熟,内容寓意吉祥,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理想人格的向往。
藻头部分呈对称分布,画面由于受损严重,目前只能依稀看到门框、卷云、海浪等造型图案。依据中国传统吉祥寓意图案分析,应该是“鱼跃龙门”之类的图样。
彩画两端设箍头,绘有一对狮首纹样,头部饱满,额头紧皱,双目圆瞪,嘴巴开咧,形象威严而生动。纹样用墨线勾勒,简洁而有力,辅以石青、石绿、雄黄、赭石、壳白等矿物颜色,稳重大气,装饰性强。
箍头与藻头之间还设盒子,现已完全看不清图案。笔者参照福州清代古厝彩画常用题材,猜测应该是荷花、花瓶之类带有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
坊门水车堵遗存彩画是考证龙津坊门身世的重要线索,也是研究近代南公河口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福建日报》(2025年11月11日 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