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江 谢晖玉

中西合璧的鸿涛厝。
鸿涛厝坐落于闽侯县南屿镇流洲村,由清末民初当地富商黄鸿涛所建。建筑外围原辟有花园,左右转角各立碉楼一座,形制颇为独特。
黄鸿涛早年于福州上下杭经营烟叶生意,积累丰厚家资,成为一方巨贾。相传他曾延请风水师相地,最终选定流洲村中名为“莲花穴”的宝地,遂斥巨资购地,兴建了这座规模恢宏、中西合璧的“火墙包”大宅。
整座建筑坐西朝东,格局严谨,沿中轴线依次布置门头房、前天井、左右梓院、正座、后天井、左右梓院及后座。外围以花岗岩砌筑高大台基,上接青红二色砖砌封火山墙,总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因基地低洼,为顺应“莲花穴”宜水之讲究,未行填土,而以花岗岩条石干砌架空基础,承载地梁及上部木构,堪称匠心独运。
建筑前后均设双扇门。正门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前廊,铺七级石阶,两侧配砖砌护栏;墙裙镶嵌“梅雀争春”“富贵锦绣”“路路和合”“安居乐业”等花鸟题材的线雕,寓意祥瑞。廊顶装饰一圆二椭共三座木藻井,工艺精巧。上层为露天阳台,前置绿色瓷瓶栏杆,造型新颖别致。
门头房俗称“倒座”,与正座相对。入口处设插屏门,屏柱双钩阴刻楹联“惜食惜衣非为惜财原惜福;求名求利当须求己胜求人”“天地间许多祯祥唯和可致;古今来无限事业以读为佳”,彰显出主人重教尚和、修身齐家的价值取向。门头房面阔三间,加左右厢房,进深五柱带游廊,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屋顶作四坡五脊,俗称“棋盘刹”。厅内堂柱刻联“自大唐迄清代,官居黄阁三公累世振家声;由固始入闽疆,地卜虎邱六叶齐开光谱牒”,以溯虎邱黄氏源流与家族荣光。堂柱后设弓形丁桁,施朱红大漆并绘云雷纹,两端配丁座。左右厢房为双层楼阁,门窗皆内向,正面饰以带“长发其祥”影字的菱格窗。廊顶作卷棚轩廊,梁枋雕饰精美。出檐深远,桁头安装“凤穿牡丹”大雀替及圆雕南瓜、葡萄、玉米、石榴等悬钟,取意多子多福、家族绵延。前后廊柱刻有“读书好,耕田好,世间两好;开创难,守成难,天下二难”“口最招尤,对亲朋少谈几句;书能明理,教儿孙多读数行”等多副对联,传递出耕读传家的处世哲学。
正座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出游廊,前设通廊,穿斗式木构架,双坡硬山顶。厅堂后部以牌楼式隔扇分隔前后。左右次、梢间下层正向门墙均安装六扇五抹隔扇门。前廊为卷棚轩顶,檐桁雕作鱼龙状,配以“锦绣富贵”大雀替及八仙圆雕悬钟。前后廊柱刻有“遏欲存诚圣贤不远;行仁蹈义天地无权”“立行可模,置言成范;徽猷克著,彝训孔昭”等联句,强调修身立德之家风。正座除厅堂外皆为双层结构,后部构筑带竹节状护栏的环廊。
后座面阔三间加左右边间,为双层阁楼,穿斗式木构架,四坡五脊顶。下层明间为厅,左右为厢房,前设通廊;楼上均为厢房,前设栏厔,与正座及梓院相通。
前后天井均以花岗岩铺砌,宽敞规整。左右梓院面阔二间,进深三柱,为双层楼阁,屋顶内斜。四面屋面均向内排水,形成“四水归堂”格局,寓意聚财纳福。后梓院与前梓院之别,在于其二层阁楼筑有栏厔,连通前后座,并设楼梯以便上下。各通廊弄口筑平台、铺设石阶以利通行,围墙上开设券顶槛门窗,兼顾通风采光。
鸿涛厝布局严谨、气势恢宏,既延续福州传统民居风韵,又融入几何山形墙头、券顶门窗、瓷瓶栏杆及“棋盘刹”屋顶等西式元素,展现出近代民居在风格与技艺上的融合与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鸿涛厝曾用作岐峰乡公署。2013年,因其独特的建筑规模、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被列为闽侯县不可移动文物点。然因长期闲置,年久失修,建筑损毁严重,花园荒芜,碉楼倾圮。2024年,福州市高新区与南屿镇政府拨款,对古厝进行全面修缮。如今,这座百年大宅已被纳入福耀科技大学园区范围。相信在未来岁月中,它将以其洗练凝重的历史风骨,向世人展现历久弥新的建筑魅力。
《福州晚报》(2025年11月12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