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一年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改革能带来怎样的改变?大樟溪给出的答案是:依托每年3500多万元的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资金,探索水资源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实现一湾碧水兴万家。
如何让这份“绿水长流”持续有“颜值”、能“保值”、更“增值”?福州积极开展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创新与实践,创新推出“1234”举措,即坚持“一体统筹”、实行“双向补偿”、强化“三大支撑”、健全“四项机制”,推动全市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截至今年1—10月,福州36个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54个小流域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其中,主要流域、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优质水比例(比次)分别同比提升27.8和25.3个百分点;梅溪口国控断面1—10月年均值达到Ⅱ类水质,流域水质提升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双向奔赴,变“独奏”为“交响”
竹林涛涌,山鸟鸣翠。立于永泰大樟溪溪畔,只见清水潺潺绕石流,岸边芦苇丛里不时飞出白鹭,下游南屿镇村民陈阿伯笑着摆手:“现在水干净得很,鸟儿都爱来歇脚!”
曾几何时,大樟溪面临着流域治理的“分段之困”——上游护水投入无回报,下游治水成本高企,跨界河道上,生活垃圾常随波漂浮。
蜕变,在福州市生态环境局创新推行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过程中悄然发生。
今年4月,福州市印发实施《福州市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实施方案》,有效期五年。方案以闽江、敖江、大樟溪等主要流域为重点,率先构建省内首个覆盖设区市全辖区的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体系,也是省内首例设区市县际的横向补偿新政。方案按不同河流的干支流设置赔付金额,其中,大樟溪600万元/年(50万元/月)。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补偿资金如“源头活水”,精准“滴灌”至流域治理的每一个关键环节。
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改变的不只是水质。
以大樟溪为纽带,治水“朋友圈”不断扩大。在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支持下,大樟溪推进流域治理。闽侯、永泰等地针对大樟溪支流污染问题,多次坐在一起会商——正是合作会商机制凝聚“齐心力”的生动注脚,每月水质会商、跨界事项论证,让上下游从“各管一段”变成“携手共治”。
联合巡河、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治理……变“独奏”为“交响”,多地共促生态补偿协议实施,开启全方位跨界合作,“分段治水”变“全域治水”,跨界河流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不仅如此,这场因水而聚的生态之约,还在进行新的探索。从最初携手源头治理改善水质,到持续扩大流域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大樟溪不断推动流域生态补偿扩围升级,变单一资金激励补偿为涵盖水质、流域生态保护等综合补偿,走出了一条上游主动强化保护、下游支持上游发展的互利共赢之路。
资金赋能,绿水生金。近三年来,福州累计投入生态补偿资金超3.5亿元,走出了一条“谁受益、谁补偿、受益多、补偿多”的特色管水之路。
生态之约,只此青绿护碧波
为何要实行流域生态补偿?福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州市区饮用水水源来自闽江、敖江,上游的闽清、罗源、永泰的优质水比例不高,甚至低于下游。福州市此次进一步深化生态补偿制度改革,实施县(市、区)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一方面倒逼上游更加积极主动提升水质,另一方面也是完善美丽河湖建设体系、提升美丽河湖建设水平的需要。
为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福州还实行了“双向补偿”机制。
考核的“指挥棒”作用鲜明:一方面水质达标,下游补偿上游。另一方面水质超标,上游赔付下游。据介绍,该机制采用按月考核的办法,采用每月累计均值评价,每月或全年累计均值达到目标的,上游无需赔付下游。否则,第一、二、三、四次超标,分别需赔付1、2、4、5个月金额。同时,为激励上游提供更多优质水,市级财政在原有每年3000万元的基础上,追加2000万元,予以支持和引导。
护航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行稳致远”,福州还健全合作会商、监测预警、巡查执法、跟踪问效等机制,切实打通监管“最后一公里”。
给出生态补偿“大红包”,收获生态“含绿量”。“流域生态补偿,简单说,就是就是要让干得好的有奖励,干得差的有压力,推动各地主动抓生态保护。”福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风拂绿岸,共护碧水长流
“只要不是暴雨天,巡河从不间断,绝不能让污水、垃圾污染河道。”清晨的永泰县清凉溪畔,河道专管员严生志循着手机小程序规划的路线巡河。发现水面漂浮的大块树枝,他即刻拍照上传,不到半小时,属地工作人员便赶来清理,河道重归洁净。
这高效响应的一幕,正是福州以“智慧精度”守护碧水的生动缩影。
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福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依托数字化平台,福州已实现河道全流程管理,正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感知应用体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天上看、地上巡、网上查”的监测保护模式已初见成效。
从清凉溪畔巡河护水的高效响应,到闽江两岸青绿守护的系统推进,福州正以科技、项目、资金为支撑,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流域保护体系。
科技赋能,监管精度持续提升。全市建成 38座固定式、40个可移动式水质自动监测站,实验室引入LIMS系统与自动化设备,实现水质数据实时采集分析;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并结合大数据与AI技术,完成1191个入河排污口排查、1110个整治,让污染踪迹无所遁形。
项目落地是关键抓手。福州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聚焦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治理等重点,建市级项目库、定年度清单,实行动态管理与对账销号。同时强化部门、要素、区域融合,统筹上下游、海陆岸协同,谋划实施区域性、流域性涉水项目。近3年,累计推进涉水项目300余个,总投资近230亿元,构建起“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格局。
资金保障则为治水注入强劲动能。福州每年安排5000万元流域生态补偿专项引导资金,定向支持市级饮用水水源地上游6个县(区);将水污染防治纳入财政支出重点,逐年加大投入并争取省级以上资金;还设立全省首个生态环境专项资金池,安排2000万元提供贷款贴息,并联动10家银行引“金融活水”。近3年,地方财政累计投入治水资金逾60亿元。
江河奔涌,向新而行。未来,福州将持续深化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以水为脉、以绿为底,以更精准的靶向施策、更坚实的制度保障守护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