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济世手,擎旗抗日心 革命者陈亨源的生死抉择
2025-11-1409-31-06来源:福州晚报

1763083979219208.png

陈亨源。陈登燕供图

594824_fe0812eb-389a-4e11-9902-27a7e4c13b01.jpg

陈亨源故居。陈仁强供图

  在福州新区(长乐区)南阳村,一座朴素的房屋见证了一位普通医生如何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并为民族解放事业奉献一切的壮烈人生。他就是陈亨源,一位在福州革命史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抗日豪杰。

  医者仁心 走向革命

  1901年,陈亨源出生于南阳村一个贫寒家庭。青年时期,他在县城诊所当学徒,后凭借勤奋与聪慧,成为在长乐、福清一带行医的医生。悬壶济世的生涯,让他深切体会到旧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正是在这段时期,他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陈金来,革命的真理如暗夜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1936年9月,陈亨源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救国理想,他毫不犹豫地关闭了赖以生存的诊所,变卖家产以充革命经费,化身“游医”奔走于福清、长乐交界地带,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完成了从医者到革命者的关键转变。

  临危受命 奋勇抗敌

  1941年,日寇的铁蹄踏入长乐。山河破碎之际,陈亨源挺身而出,迅速组建“福长抗日游击队”,后并入长乐抗日游击总队,在家乡的土地上燃起了武装抗日的烽火。

  他军事才能卓越,指挥的琅尾港伏击战取得辉煌战绩。1941年8月4日,他和林宝荣等率领48名精干队员组成“敢死队”,巧妙设伏,仅激战半小时便一举击毙日军指挥官田中岛中佐及部下多名,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此战震动闽海,使得日伪军闻风丧胆,不敢轻易出扰。游击队声威大震,迅速发展至千人规模,长乐也成为闽海地区抗战的坚强堡垒。

  铁骨铮铮 信念如钢

  革命道路并非坦途。1942年12月,陈亨源不幸被国民党当局逮捕。他在狱中受尽酷刑,却始终坚守革命气节,坚贞不屈。更显其智勇的是,他在严密看守下成功策反狱警,最终虎口脱险。

  脱险后,他带领队伍隐蔽在南阳村与福清交界的九洞山。这里奇岩怪石林立,九条坑洞洞洞相通,构成了天然的游击堡垒。凭借这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闽中游击队司令部在此扎根,敌人屡次重兵“围剿”皆未能得逞,“撼山易,撼九坑洞难”的民谣,正是这段艰险岁月与军民智慧的生动写照。

  砥柱中流 鞠躬尽瘁

  1943年,陈亨源担任福清中心县委书记,继续领导抗日斗争。1944年8月至1945年6月,南阳村成为中共福建省委驻地,肩负起指挥全省革命斗争的重任。这一时期,以南阳村为中心的抗日隐蔽根据地建设卓有成效,圆满实现了党中央“保存组织、保存干部、保存武装”的战略目标。

  解放战争时期,陈亨源先后担任闽中地委委员、闽中支队副司令员等要职,发动群众开展斗争,为解放闽中地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满门忠烈 浩气长存

  陈亨源的一生,是真正“倾家为党”的写照。在他的感召下,仅有40多户人家的南阳村,有20多人投身革命洪流,其中9人英勇牺牲,包括他的堂弟陈亨光。他家同样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妻子为躲避迫害长期流落他乡;4个儿子中,两人为革命捐躯,一人在敌人“围剿”中不幸夭折,仅幼子得以幸存。满门忠烈,可歌可泣。

  新中国成立后,陈亨源出任闽侯专署专员。长年的戎马倥偬和艰苦斗争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950年8月,这位为革命耗尽心血的战士不幸病逝,年仅49岁。他墓碑上“抗日驱伪名扬四海,反顽除暴威震戴云”的挽联,浓缩了他光辉而壮烈的一生。

  精神永续 激励来者

  福州新区(长乐区)南阳红色景区已成为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从福建省委旧址到陈亨源故居,从革命史馆到烈士纪念园,一条红色的脉络清晰可见,无声地讲述着那段烽火岁月与先辈们的光辉事迹。

  陈亨源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奉献精神,早已融入这片热土的基因,激励着后来者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砥砺前行,续写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篇章。

  (记者 陈坚)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