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山
林山 闽都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福州方言里的“本洋”,即指本地。从小生活在福州的人,选择食材,首先选择“本洋的”。早先,福州盆地是海湾,因东海退缩,闽江下延,上游水土流失,随流冲积成洲,逐渐硬化成陆,可耕可居,形成村落、乡镇,乃至于城市。原先一片片滩涂水面,就是一块块“洋”。后来成为田园,当地人还是习惯称“洋”,如鼓山的“远洋”、茶亭的“十八洋”。就连山区也用了这种表达方式,把山中的平地(平原),也说成“洋”,如鸿尾的“千里洋”。
地名,是地域文化的出生证。有了地名,才能定位所表达地域文化的出生和适用区域,也就是其文化的空间范围。地名,也是地域文化的“第一声啼哭”。某地域的先民,来到这个地方,落脚定居,起了个地名,就是该地域文化的肇始。
先民迁徙到一个地方选择宜居处居住、生活,就会给当地取个名,作为识别的标记。一般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起名。这个语言,就是跟他们一路如影随形、交流使用的母语。在一个地方待久了,语言没有随着外界的变化而改变,就成为一方之言——方言。地名多是用母语、方言起的。换句话说,地名和方言之间有天然的血脉和文缘。
要了解“本洋”一些地名的由来,梳理其前世今生,探索其起承转合的轨迹,许多时候要“请教”当地方言。解读地名,就是解码当地名字的“身份证”,依靠的也就是方言这本“密电码”。
例如:晋安寿山有个地名叫“优山”。有资料介绍,这里有山有湖有茶,仿佛世外桃源,被誉为福州“最美茶山”。最美,似乎就是优秀的。进村,问村里人,说从来就是这么叫。再问“为什么”,回答往往是“不知道”。我在村西看到一座山峰突兀现于眼前,乡人说那是优山顶。山顶巨岩如老鹰展翅,意欲冲天。我突然悟到,这个“优”或者并非“优秀”的“优”,而是福州方言“老鹞”的“鹞”,读如普通话的“右”。因山顶岩峰形似“老鹞”,所以叫“鹞山”,谐音雅化为“优山”,好写也好认。
同样是这“老鹞”,当它飞到台江江边、瀛洲河东的那片沙洲,那片地域就被叫成“老鹞洲”。福州方言中“鹞”“药”谐音,慢慢地此处地名就被写成了“老药洲”。洲上还有乌鸦,其鸣叫之声常不绝于耳。在福州方言中,乌鸦被叫作“老鸹”,那片洲地也被顺口称为“老鸹洲”。
闽侯大湖还有个中国美丽乡村——珍山村。从京台高速公路大湖出口,沿山路去雪峰,第一站就是它。“珍山”之名从何而来?
明朝诗人徐兴公曾从闽侯徐家村北上雪峰,他在《游雪峰记》中写道:“过此则为丁山,山形作丁字,鸡犬篱落殊幽。”清代林枫的《榕城考古略》中亦有记载:“丁山。在大目溪上十余里,形如丁字,路通雪峰。”
因为村落依山而建,所在“山形作丁字”,自然取名“丁山”。那怎么现在这处村子又写作“珍山”呢?其实这一变迁用福州方言一说就明白了,在福州方言里,“丁”和“珍”读音相同,此名亦是谐音雅化。
再说台江的吉祥山,有人说是方言“急上山”的雅化。林纾《畏庐琐记·磷火》中记载:“余幼时,与王薇庵、林蘅甫,读书于台山书院。院在吉祥山中,丛塚所在,权屋鳞比。”权屋,指临时放置棺材的棚子,是“停柩不葬”的旧俗。行人经过,特别是夜行,不免心中发毛,加快脚步匆匆通过,俗称“急上山”。久而久之,这一称谓也在方言中雅化为谐音的“吉祥山”,当然这只是一说。
《福州晚报》(2025年11月14日 A14版 二梅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