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撞雨 高山
北宋文学家苏轼与杭州渊源颇深,他曾两度在杭州任职(其中1071年至1074年任通判,1089年至1091年任知州)。苏东坡在杭州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词名篇,对杭州文化景观影响深远。
苏东坡1091年离任杭州知州时,写了一首词《西江月·送别》给他的继任者——福清人林希(字子中):“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旧官何物与新官,只有湖山公案。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使君才气卷波澜,与把新诗判断。”这一年,苏东坡56岁,他因弟弟苏辙担任尚书右丞需回避,被改任翰林学士承旨。然而,在离开杭州前,他又连续收到调令,任吏部尚书。最终,他以龙图阁学士知颍州(今安徽阜阳),并在闰八月到任。这一年,林希接任杭州知州,为怀念苏轼疏浚西湖之举,欣然把长堤命名为“苏公堤”,并题写堤名。杭州西湖的苏堤由此得名。此事在《咸淳临安志》《淳祐临安志》中均有记载。
回头看这首词,开头写“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词人诉说着他的仕宦奔波之苦,京口即镇江,这里的“长安”指的是开封。词中“旧官何物与新官”中的“新官”指的就是新任的杭州太守林希。词人说,自己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只留下一堆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这是自谦的说辞。其实,苏东坡这次知杭州政绩斐然,他不仅积极抗旱救灾、施粥送药,救活了很多贫困百姓,还开河浚湖、兴建水利,在西湖中筑造堰闸,修建南北三十里长堤,并在堤上造六桥、置九亭,遍植杨柳芙蓉。这不仅美化了风景,还方便了行旅耕作,深得人民崇敬,以至人们“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做生祠以报”。
这首词的后半部分,是他请林希评判其湖山新诗。“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说的是西湖景色千变万化,百年数异,自己对之进行描写是很困难的。“使君才气卷波澜,与把新诗判断。”这两句是词人对林希的客套颂扬之辞,当然也含有某种期待的愿望。他说林子中才气如壮阔波涛,一定会对自己的新诗做出公正的评判。全词表现了词人对自己奔波在仕宦之途中无可奈何的心境,用意深微。
新旧交接之际,苏轼为表达对林希知杭州、为好官的祝愿,还曾作《答杭州交代林待制启》:“伏审知府钤辖待制。新易节旄,光临督府。旧政已孚于千里,先声坐振于七州。轼偶以庸虚,适相前后。愧无毫发之善,可纪斯民;惟有痼瘵之余,以遗君子。即谐瞻奉,尤切咏思。”这里提到的“新易节旄,光临督府”是指林希新赴任执掌地方军政大权。他在这里还赞美了林希之前的政绩“旧政已孚于千里,先声坐振于七州”——意思是,之前的治理已让百姓信服,声望远播多地。他还自谦“庸虚”,说自己任内没什么政绩,只留下些政务上的“痼瘵”,就是说,还有一些难题留给你处理。最后的部分是套话“即谐瞻奉,尤切咏思”,意思是不久后就能当面拜见,此刻心中满是期待与思念。可见此时,在政坛上,苏东坡与林希关系还是挺好的。
苏轼还有一首诗《次韵林子中春日新堤书事见寄》:“东都寄食似孤云,襆被真成一宿宾。收得玉堂挥翰手,却为淮月弄舟人。羡君湖上斋摇碧,笑我花时甑有尘。为报年来杀风景,连江梦雨不知春。”这首诗是苏轼与林希的唱和之作,通过“东都寄食似浮云”“羡君湖上斋摇碧”等诗句,抒发宦游漂泊的孤寂感,并描绘淮上月舟、湖斋碧波的春日景色。
不过,用当下网络流行语来说,苏东坡与林希的关系是“相爱相杀”——两人因为历史上的元祐党争而各有立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古代朝廷的党争,那多是你死我活的事。林希曾经盛赞苏轼,但后来骂苏轼最狠的也是林希。林希曾给苏轼兄弟写过一副对联:“父子以文章名世,盖渊云司马之才;兄弟以方正决科,迈晁董公孙之学。”他把苏轼一家比作王褒(子渊)、扬雄(子云)、司马相如、晁错、董仲舒、公孙弘这样的“顶流”大才。然而,多年之后,到了北宋绍圣元年(1094),高太后驾崩之后,亲政的哲宗开始重启变法,苏东坡因跟高太后、司马光等人的关系而遭遇贬斥,去了惠州(今广东惠阳)。这次,苏东坡被贬的制词(笔者注:皇帝给臣子的工作鉴定,但一般不由皇帝自己写)却也是林希写的。他因为有超高的文采而被章惇相中,成了首席笔杆子。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等人的制词都是他写的。
后来,章惇与苏轼、苏辙交恶。林希在一篇制词里面奉“时相(章惇)风旨”,用语极其恶毒:“乖父子之恩,害君臣之义。在于行路,犹不戴天。顾视士民,复何面目?”很难想象,这篇制词与多年前的那副对联,竟然是同一人写的。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遇赦自海南归来,行至江苏仪征时,听说林希在扬州病死,写下了几句话:“林子中病伤寒,十余日便卒,所获几何,遗臭无穷,哀哉!哀哉!”这段话可看作是苏轼对林希的最后评价。
《福州晚报》(2025年11月17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