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山
大目溪,是一条溪流,一条从古流到今,从山区流向闽江的溪流。全长30多公里,流域面积近200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山区雨源型河流,年平均径流量达3.8亿立方米。作为闽侯县重要水源地,大目溪承载了一大片区域的农业灌溉需求。根据水利的需要,还建有大目溪水电站。
大目溪发源于闽侯县大湖乡的雪峰村。大目溪从雪峰的沟沟坎坎收集山雨泉水,聚少成多,汇流成溪,穿过南亭,汇双溪而下。徐惟起曾经溯流而上,说:“自双溪登山,皆名雪峰。”双溪汇流,经大坪至丁山,穿越大坑永济桥,奔过灵峰(龙峰),再经程头店、铁打桥头、潘安厝,曲折奔流到溪口。
这个溪口,就是大目溪汇入闽江的口。隔闽江,斜对西南岸的源口,那是穆源溪的入闽江之口。
溪口源口,两口相对,就有故事了。据《如玉白沙》说,大目溪古时候是叫大穆溪的。传说过去有黄姓兄弟俩,名字都跟水有关,哥哥叫穆溪,弟弟叫穆源。他们从外地迁徙来闽侯,哥哥选择在白沙这里安家,地名就取大穆溪。弟弟迁居在对岸深处的鸿尾,地名取为小穆源。传说中的大穆溪,现在还是。小穆源呢,据《鸿尾村志》记载,小穆源另有说法:“穆源溪,古称鼋溪,因为溪中生长有水生珍稀动物‘鼋’而得名,鼋溪流域一带称作鼋里。……唐末,王穆源随王审知入闽,后被指派到古称鼋里为官,因其治理鼋里有功,后就将鼋里以王穆源的名字命名为‘穆源’,亦将鼋溪改称为‘穆源溪’。”
两个版本,姓氏“黄”“王”,方言同音不同字。定居时间从“过去”落实到“唐末”。不管怎样,那溪流本来都是叫大穆溪,现在怎么都叫大目溪呢?关键在中间那个“穆”字,什么时候,为什么变成“目”字?
五代十国时期的黄穆溪,就是名字源头。其后,人口增加,村落逐渐扩大。2020年调查资料显示,大穆溪畔的双溪村,自宋朝起便有村落记载,归侯官县辖。过去是福建北部山区古田、廷坪、洋里、大湖等乡村水运通商福州的中转口岸,商贾云集。清代,因为军事地理位置重要,设立闽侯大穆溪汛,对岸竹岐还是部队驻防的“汛地”。
有资料说,当地1958年成立大队,叫大目溪大队,所属有梧桐下、院埕和大目溪等。这里“穆”就称为“目”。一般来说,建置改变时,名字最容易变动。可能当时经办人员感觉“穆”字笔画多,不好写,就依据谐音,改为简明扼要的“目”。这个谐音,是按照普通话的。如果依方言来说,还是有点差别。村落名字改变了,溪流名字也自然跟着改了。大目溪大队以后又经历分村。到1984年,分别成为大目溪村、梧桐下村、院埕村。
现在的大目溪村,有浮山、过溪、大目溪3个自然村。村里除山地、农田外没有其他资源优势,村民主要靠种水稻为生,还有橄榄、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村落保留有古渡口、古榕树群、原生竹林、韩公庙等。春季枯水期可见溪床底部的壶穴群地貌。
近年来,经过不懈努力,大目溪村成为2024年福建省“金牌旅游村”,还获得福建省森林村庄、福建省“一村一品”示范村、福州市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福州晚报》(2025年11月15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