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强
在闽江入海口处,福州的琅岐岛静静地卧在咸淡水交汇的碧波之中,有作家称它为“闽江口的绿色明珠”。我生长于斯,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而这几年,最让我痴迷的莫过于马尾区琅岐镇凤窝村的王埔古渡。
(一)
十年前,我来到王埔古渡,伫立在凤窝村江岸边,当时潮水正在退去,双龟露出了身影。这里没有藤壶与蚝壳,有的只是泥浆包裹的岁月。岸边老渔民指着海面说:“喏,王埔古渡就在水下。”他吐出的烟圈在咸腥海风中迅速消散,仿佛千年前此地的喧腾已化作如烟的往事。
琅岐岛的称呼,最早当是王埔。宋梁克家《三山志》写得很清楚,此地“晋安东出七十里,王埔(在海中)”。后来王审知派部将刘山普到此地开山炸石,疏通出海口,据说事成之后刘姓将士留在了岛上,也就有了“刘岐”(也写作“刘琦”)的称呼。今天,用福州方言说“琅岐”这个词的发音就是“牢耶”(刘岐)。明代属海畔里(编者注:明代“海畔里”是沿海地区基层行政单位的统称),“刘岐”这个称呼又改为嘉登岛了。至于“黄崎山”这个称呼,可能与《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铭并序》中关于王审知开辟甘棠港事迹的记载有关,其中有“山号黄崎”“海上黄崎”的表述。而在黄仲昭《八闽通志》、明弘治《长乐县志》以及民国二十三年(1934)中国地图上,琅岐岛都被标为“黄琦岛”。至于何时更名为“琅岐”,当是民国后期的事情了。
(二)
我翻阅旧志,甘棠港的迷雾似乎扑面而来。据《三山志》卷六地理类“海道”记载,“甘棠港”地理位置在今天的福安黄崎镇;但同为宋人的王象之,在其所编的《舆地纪胜》(卷128)中记载,“甘棠港”的地理位置为“在闽县,旧名黄崎港。先有巨石,为舟楫之患。唐天祐中,闽王命工凿之,忽然震碎,敕改甘棠港”。当年福安属于长溪县,与闽县不是一个地方(虽然都属于闽国)。
那么,甘棠港到底在哪里?这桩公案在学界讨论已久。
宋洪迈《夷坚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绍兴二十七年(1157)七月,福州甘棠港有舟从东南飘来,载三男子一妇女(福州籍),沉檀数千斤……甘棠港巡检司以为透漏海船……遣人护至闽县,县宰丘铎文招予往视之。”这段文字有几个关键词:“福州甘棠港”“甘棠港巡检司”“闽县”。《三山志》中也有相关记载:“绍圣二年(1095),诏添置巡检一员,驻扎刘崎,巡捕长乐、连江、闽县沿海私盐,捕盗贼事。”“绍兴十年(1140),刘崎设巡检一员,令衔长乐、连江、闽县沿海私盐盗贼事。”由此可见,刘琦在宋代已设有巡检机构。
《三山志》成书于1182年,《舆地纪胜》成书于1221年至1227年,比《三山志》晚了数十年。《舆地纪胜》作为一部在前人文献基础上编纂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其全面性、权威性应当超过作为福州地方志的《三山志》,如果记载存在差异,可能是对前人文本的订正与修偏。
“甘棠”二字源自《诗经》,它本是一种树,在《诗经》里用来象征对西周召公德政的褒扬。“甘棠港”这个称呼则是对王审知仁政与德政的表扬。甘棠港不仅是闽王王审知拓展海外贸易的核心遗产,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理位置优越,背靠闽江口,面向台湾海峡,是古代海洋商贸的重要枢纽。现有考古发现与文献研究表明,甘棠港的开辟与王审知的海外贸易政策密切相关。开辟甘棠港,不仅促进了福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加强了福州与东南亚、南亚乃至阿拉伯地区的贸易往来。在甘棠港的繁荣时期,商船云集,番客往来频繁,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唐代于兢《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是这样写的:“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樯荡漾以随波,篙楫崩腾而激水。途经巨浸,山号黄崎,怪石惊涛,覆舟害物。公乃具馨香黍稷,荐祀神祇,有感必通,其应如响。祭罢一夕,震雷暴雨,若有冥助。达旦则移其艰险,别注平流。虽画鹢争驰,而长鲸弭浪。远近闻而异之,优诏奖饰。乃以公之德化所及,赐名其水为甘棠港。”
上述碑文表明,唐哀帝为表彰王审知的德政,将闽江古航道(“其水”)赐名为“甘棠港”。德政碑对甘棠港地理特征的描述,与福安的甘棠是对不上的。“港”不仅可以指港口、码头,也可以指航道。比如,《康熙字典》注:“港”为“水中行舟道”;《固始县志》注:“泉河中行舟水道”为“草料港”。结合历史文献考证,“甘棠港”并非指单个港口,而是指闽江古航道。这几年,经过专家实地考证,这条航道从福州城外水域开始,经过台江河口渡、长乐洞江渡、营前渡、洋屿渡、筹崎渡、浮崎渡、翁岐(今马尾东岐)渡,最终到达王峬(今琅岐凤窝)渡出海。这条闽江古航道被称为“甘棠港”,是福州地区出海远行的必经之路。因此,闽江出海口琅岐王埔古渡的历史文化价值很高。
今天,我们站在王埔古渡口,可见金牌门巨石如伏虎踞守水道,岩体上赫然可见人工开凿的痕迹——这便是王审知“炸礁碎石”的遗证。闽侯南屿张睦(王审知的重要部将之一)祠堂里“港号甘棠、石震黄岐”的匾额,似乎正与眼前景象相呼应。
我认为,甘棠港并不是某个孤立的码头渡口,而是贯穿闽江的黄金水道。接下来,我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说好这个千年故事。
(三)
我又来到凤窝村的烟台山下,这里的翁氏祠堂已经重修。据族谱记载,王审知的宰辅翁承赞的孙子翁欧,在宋太平兴国九年(984)由福州康山迁徙闽县海畔里嘉登岛王埔山(今琅岐岛凤窝村烟台山东麓)。翁欧也是琅岐岛翁氏的始祖。祠堂边有个不大的类似庙的建筑,门楣上写着“头门道”三个大字。知情者告诉我,这是一座妈祖庙,供奉的是妈祖娘娘。这是古代水边码头的“标配”。而“头门道”这三个字似乎在告诉人们:王埔古渡是进入闽江或是去闽安巡检司的第一个码头。
我登上海拔百米的凤窝村烟台山,视野豁然开朗。山巅保留着三合土炮墩台、垒石坑道以及弹药库。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考古队在此周围山间挖出了唐宋时期的瓷器残片。作为闽江海防,烟台山古炮台与对岸的长门古炮台共同书写了一段不凡的岁月。长门古炮台已经修复,有关部门对闽江古炮台群申报全国文保单位的提议也给予了积极响应。希望这些承接着古渡岁月的相关遗迹能被活化利用。
我走进凤窝村,只见宋井栏圈苔痕深绿。一位正在提水的阿婆说:“这井水养了周围几十代人。”井壁绳痕深如刀刻,青石沿口被磨出玉质的光。听村里人说,旱年海水倒灌时,井水依然清冽甘甜——或许正因如此,宋代的番商、明代的郑和船队才选择在此补给淡水。
作为官方文献的补充,民间文献对于审视甘棠港的历史风貌与商贸地位有着独特的价值。其中,龙台朱氏族谱里的《龙台福地记》就是与甘棠港直接相关的代表性民间文献。
琅岐镇龙台村位于琅岐岛东北部。龙台村朱氏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纂修了族谱,其中收入了同治十一年其三十世孙朱兆书撰写的《龙台福地记》。该文以文学语言生动再现了当时名为童续洲的此地,作为一个甘棠港古码头所拥有的繁盛时光,也从中反映了甘棠港鼎盛时期的社会场景,为研究甘棠港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民间记录。
族谱记载:“倬公坟地在福州西门外祭酒岭东,宋宣和进士,与沈晦同榜,官尚书右仆射(宰相),晚年隐居龙台,子孙迁龙台村,为朱氏迁琅始祖。”因为有了这样的背景,我们就很好理解《龙台福地记》中提及的宋代签书枢密院事林直齐、苏家五马(太守世家)、花氏黄堂(官宦门第)等文字所包含的意思了。阅读《龙台福地记》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童续洲的地理优势。
龙台“襟山带水”“长江环抱、大海通流”的地理格局,符合传统风水理论中“藏风聚气”的理想模式。而且其位于闽江与东海交汇处,具备水陆交通枢纽的功能。文中“椿山川门户关联”“舸舰迷津”“大海通流”等文字描述告诉我们,历史上这里具备港口功能。从“舆马纵横无禁夜,楼台重复盛笙歌”这个描述,以及村庄不大却曾经拥有50多个姓氏这一点来看,我推测,只有商船水手云集,才可能造成如此热闹的场景。
最后,文章点到了此地的衰败——“可叹膳洲非昔日,保林堂里白云多”,并得出结论——“极盛难继物反之恒也”。此地作为海上贸易曾经的枢纽,后来因为甘棠港风光不再,加上明清时期实施“海禁”,它也就不再繁荣了。
我多次到龙台村寻访古迹。当地人说,当年苏浦上的石桥旧址还在,桥虽然经过改造,但其守护神玄帝庙还在。苏浦旧迹也成为当地的历史文化符号,龙台人把它画在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墙画上。《龙台福地记》一文被挂在朱氏纪念馆的大墙上。这里精装的族谱也庄重大气。纪念馆里还有一个古代龙台地貌沙盘。
走在村里,蜿蜒的苏浦溪依稀可见,还是流水汩汩。沿溪栽种的绿榕,根须垂地,最小的估计也有一二百岁了。村里的老人说:“这里早先五十多姓杂居,很热闹!”龙台村至今还有一座妈祖宫,年代久远,很有特色。
(四)
甘棠港的出海口,也是闽安巡检司的一个重要节点。要体现古渡在当年的价值,一定要找到琅岐岛在这方面的遗存。当地“衙前村”这个老地名,就给人无穷的联想。
琅岐衙前村(现改为前峰村,但许多老人还是叫衙前村)的巡检司衙门旧址,是甘棠港管理体系的实物见证。闽安巡检司作为古代甘棠港的管理机构,负责监督贸易活动、征收关税以及维护秩序。目前尚存的衙前村巡检司衙门旧址(现已改为陈氏祠堂),为研究甘棠港的管理制度提供了依据。
衙前,古称寨上境。我的外婆家就在衙前过透村。这个村有很多古厝,共有四个连排,用三条路隔开,外围则绕着一条可以通向闽江的浦。我认为,此处古迹的规模可与台江的上下杭媲美,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三厝里、七柱厅。据说,这些大厝居民的祖辈都是“走麻缆”的。麻缆,即麻做的缆绳,它在福州方言中指代商船。“走麻缆”就是坐大船做贸易的意思。琅岐还有许多村子都有规模不等的老宅子,皆为祖上“走麻缆”致富所盖。这些村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靠近江海,且有不小的津渡。可以说,古代琅岐岛,就是一处水上大码头。
今天,衙前巡检司衙门虽然不在了,但衙前这个名字却永远留在历史记忆中。为了让后人更好地记住那段历史,当地人在一座石牌门楼上刻了这样一副对联——“寨上境新,往昔渔村今成万商云集地;衙前迹古,当年巡检行见百业俱兴时”。对联给那一段千年历史做了注脚。我抚摸镌刻在碑上的文字,沟沟壑壑,忽然明白了甘棠港的真相——它是一张覆盖闽江水道的巨网:王埔这样的古码头如网扣,巡检司则是绳结,无数苏浦之类的古水道,则是用来串联的丝线。
甘棠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复原其历史场景,对于构建海丝文化廊道具有重要意义。在人们掌握了数字化技术的今天,积极探索视听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历史场景复原方面的应用,未尝不是一个办法。解码甘棠港的海洋文化基因,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对甘棠港历史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也有助于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当然,真正的遗产活在百姓的唇齿之间。唯有血脉中流淌的海洋记忆能在潮汐间生生不息,能让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融合而成的甘棠港,拥有穿越千年的回响。
《福州晚报》(2025年11月20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