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翔
在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引起广泛关注的背景下,沉浸式戏剧《冷月无声——吴石传奇》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叙事视角,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了全新的表达方式。该剧建立在观众对吴石传奇人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精心选取的场景、独特的回望视角以及沉浸式的观演体验,构建了一部别具匠心的戏剧作品。《冷月无声》不仅是对红色题材艺术表达的一次创新,更是对革命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一次探险。它如同一道静谧而深邃的光,照进了观众的心灵深处。
这部剧作摒弃了传统历史剧的宏大叙事,转而以精巧的切片式结构,选取了在福州老家(离开福州赴台之前)、在陈诚家(到台湾之后)、在吴石家(被捕之前)三个主要场景,以及狱中与刑场的收尾场景。这种场景选择体现了编剧与导演对吴石人生关键节点的准确把握。三个主要场景分别代表了吴石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定位:在自家展现其作为家庭成员的个人情感以及最后的坚守与无畏,在陈诚家呈现其身处特殊环境中的政治立场与信念,在福州老家的场景则预示着人生轨迹的重大转折以及面对家庭与信仰时艰难而无悔的抉择。
剧中特别设置了吴石儿子吴韶成和何遂之子何康的出场,通过他们的视角回望历史事件。这一叙事设计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局限,使观众得以透过亲历者与见证者的双眼,重新审视那段尘封多年的历史。回望视角不仅为叙事增添了情感深度,更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再现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
《冷月无声》最令人惊叹的艺术胆识,在于它敢于在观众已然熟知历史结局的前提下,依然能够构建起紧张的戏剧张力。剧情不再聚焦于“发生了什么”,而是转向“何以如此”的灵魂叩问。当吴石与保密局毛局长的对峙被置于紧凑的三个场景中,戏剧冲突高度集中而饱满。观众看到的不是简单的正邪对立,而是两种价值观的较量。毛局长不再是脸谱化的反派,而是作为吴石的“镜像存在”。这种处理打破了传统红色叙事中二元对立的简单化倾向,使戏剧冲突拥有了更为复杂的思想维度。
剧中吴韶成与何康的“回看视角”,构成了一种极具匠心的叙事创新。这一视角不再将吴石仅仅视为历史中的英雄符号,而是通过亲情的棱镜,折射出一个更为立体、丰盈的生命存在。当年轻的演员扮演的吴石在舞台上做出那些命运抉择时,观众同时能看到台下老迈的吴石之子眼中闪烁的泪光——这种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产生了一种奇妙的间离效果,使我们既沉浸在剧情中,又能跳出剧情进行理性思考。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一段依然在呼吸的家族记忆、民族记忆。
《冷月无声》最具突破性的创新在于其沉浸式转换场景的演出形式。在演出过程中,观众被引导进入精心设计的五个历史场景,导演巧妙利用了三坊七巷古厝厅堂、后院、厢房、亭台的结构,通过三次移步换景以及多感官的体验加深对剧情的理解。演员们在观众身边的表演,既保持了专业的艺术水准,又实现了与观众的自然互动。
这种沉浸式体验,是它对传统戏剧形态的一次成功突围。当观众穿过狭长的通道,步入精心复原的历史场景;当演员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慷慨陈词或低语沉思;当吴石就义前那首绝命诗在耳边响起——观与演的界限被彻底打破。这种“零距离”的观演体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创新,更是一种政治仪式的巧妙转化。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成为了历史现场的见证人、情感共鸣的参与者。在那一刻,党课的教化功能与艺术的感染力完美融合,产生了震撼心灵的效果。
该剧对吴石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非凡的心理深度。在离开福州前的夜晚,吴石独自立于庭院,对着冷月无声告白的那场戏,堪称全剧的灵魂所在。编剧没有赋予他慷慨激昂的台词,而是通过细腻的独白,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复杂心境——对家人的不舍、对未竟事业的遗憾、对信仰的坚守,种种情感交织成一曲深沉的生命之歌。这种处理方式,打破了英雄人物“高大全”的传统塑造模式,使吴石的形象既崇高伟岸,又充满人性的温度。
《冷月无声》的舞台美学同样值得称道。简约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舞台设计,冷峻的灯光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的台词,共同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写意的戏剧空间。特别是“月光”这一核心意象的运用,既呼应了剧名,又成为贯穿全剧的精神符号——它照见了吴石孤独而坚定的身影,照见了历史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暗夜时刻,也照见了后来者追寻的脚步。这种诗化的舞台语言,使整部剧作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再现,升华为对信仰与牺牲这一永恒命题的审美沉思。
作为一部“情景党课”,《冷月无声》成功实现了政治教育与艺术审美的有机统一。剧中情感表达的处理尤为出色,既避免了过度煽情的表现方式,又通过真实可信的情节推进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自然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感动。它没有采用简单直白的说教,而是通过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撼,让观众在艺术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精神洗礼。当剧终时吴石的声音在剧场回荡:“我牺牲生命,不为别的,只为让后代活得有尊严”,许多观众眼含热泪——这种发自内心的感动,远比任何强制性的灌输更为深刻、持久。全剧尾声,演员与观众一起向吴石烈士的遗像三鞠躬,齐唱《珊瑚颂》,也格外自然与感人,观众因此数度落泪。这种克制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得剧中的感人场景更具艺术感染力,也让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得以真实呈现。这部剧作告诉我们,党性教育可以如此生动,红色文化可以如此时尚,革命记忆可以如此贴近当代人的审美心理。
《冷月无声——吴石传奇》的创作实践,为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播提供了富有启示的案例。它证明,主旋律作品完全可以兼具思想深度、艺术高度与情感温度;它展示,历史记忆完全可以通过创新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当吴石在冷月下无声远去,他留下的不仅是英雄传奇,更是一种精神火种,在每一个观众心中悄然点燃。
这部剧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让我们记住了一位英雄,更在于它启发我们思考:在和平年代,如何理解那种极致的牺牲精神?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如何传承那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冷月无声》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但它通过精湛的艺术创造,让这些问题在观众心中久久回荡。这或许正是它作为一部“情景党课”最成功的地方——不是告诉你真理是什么,而是引导你走向真理。
《福州晚报》(2025年11月26日 A07版 文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