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晖墓碣铭弥补闽国史料空白
2025-11-2710-00-20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强

20251127_A07_01_47.jpg

李彦晖墓碣铭。

  一个偶然机会,笔者有幸见到了一方黑页岩材质墓志。其侧面题写着“故光禄大夫、检校太傅、行潮州刺史、食邑一千五百户、陇西李府君墓碣铭并序”29字。这一方墓志,因碑额上窄下宽,又称“墓碣”。

  一

  陇西李府君墓碣铭共1352字,通高98厘米,宽53厘米,厚9厘米。正文由彰武军节度都驿巡官郑仪撰写,节度讨击使林匡赞镌字,楷书,文字端庄秀丽、遒媚劲健。碣额篆书,为侯官县令林士隆所题,可惜略有残损,仅存“陇李君碣铭”5字。据碑文记载,该碣立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八月一日,墓主人为李彦晖。

  李彦晖何许人也?宋《三山志》中有一段关于他的记载:“闽县报慈崇因经院:州东。太平兴国六年(981)置。本潮州刺史李彦晖之故宅。有男乙,年九十岁,嘉祐二年(1057)作记云:彦晖从王氏起光山,以功出镇越、台,分符潮郡,遂赏兹宅。及太平兴国,归款。乃曰:‘幻质无常,终归壤灭’。因舍为寺。”

  短短数句,一个五代闽国开国元勋的形象跃然纸上。可惜的是,这也是笔者迄今为止找到的关于李彦晖的唯一志载。笔者认为,这方墓碣的发现,弥补了闽国史料的空白,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知那个波谲云诡的年代鲜为人知的历史。

  二

  按碣文记载,李彦晖出身“顿丘望族”,顿丘是陇西李氏的一个分支,房祖是西汉飞将军李广之孙李忠。这一房号称“上将遐胄”,名人辈出,有北朝御史中丞李彪、骠骑大将军李昶、大魏征南将军李文远等,李彦晖即李文远之后。

  李彦晖,字朗卿,生于唐天复二年(902),他的曾祖李鹏,任寿州团练副使,祖父李翊,守蕲州司马,父李言,随王潮、王审知“起义旗于光州”,入闽后,被闽王王审知“辟为长史”,并娶了昌黎韩家的女子为妻,安家于螺江。韩氏生有二子,长子不详,次子李彦晖。

  李彦晖形貌奇伟,少年时就胸有大志,其父对他寄望甚高,发出“兴吾门者,在汝必矣”的感叹,并将他比作偷渡阴平的邓艾和三让徐州的陶谦,希望他能振兴家族,长发其祥。他也不负众望,长大后,平步青云,一路晋升,从后唐长兴二年(931),任“匡正十将加宪袟”,至宋乾德元年(963),“转光禄大夫,加太傅,使持节潮州诸军事,行潮州刺史,陇西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止,三十二年时间里,辅佐过王鏻、王昶、王曦、王延政等闽主及闽亡后的南唐、吴越诸藩府,升职经历几乎涵盖了闽地每一次的改元易代。

  三

  李彦晖能文能武,其“志在甲马,情踈典筞,然于征讨,抑有筹谋”。他在南唐两次攻伐福州期间,屡“设奇计”,大败唐军,墓碣夸他“不遇黄公发语,则一扁如授;不经白帝临机,而八阵皆成”。后晋开运三年(946)六月,南唐查文徽攻伐福州,一时间,闽地“蜂蝟四起,民人振慄,井邑村落,星坠云黑,君子避地以自卫,小人尚寐而无哗,重重螘围,逾年不溃”。战火一度烧到西关之外,城北的战坂也发生了激烈鏖战。李彦晖见此危难,仰天长叹:“邦国如此,我之罪也。”于是“率敢死之士,决慷慨之志,提戈排勇,胆气山大,奋狼武之趫掶,纵风云之势力”,一仗之下,大获全胜,于是被封为扈驾指挥使、检校司空、上威卫将军,封食邑。

  后汉乾祐三年(950),南唐军“欲雪前耻”,再次入侵闽地,仍是查文徽领军。时福州威武军节度使是吴越丞相吴程,他令李彦晖迎战。李彦晖先让人忽悠查文徽,说“吴越兵已弃城去,请公为帅”。查文徽信以为真,率步骑来到福州。李彦晖又献计在西门外设伏,将查文徽引入西门,“就擒于怡山之阴,余党败尽”。吴程大喜,奏封其为都指挥使,累统军使、兴国匡义指挥使、太子太保,加食邑,赐安边靖乱匡国功臣。

  李彦晖除了军事上长于谋划,行政事务上也颇有建树。后汉乾祐三年(950)六月,吴越国王钱弘俶派王兄钱弘儇任福州威武军节度使,接替吴程。他上任后,很仰慕李彦晖的名望,对李彦晖说,朝廷每年都要向东南地区运送粮饷,但是一路跋涉艰难,常常发生翻船事故,如何解决?李彦晖听后,便建议开垦各州因战乱荒废的数千顷田地,用田地的产出供给军粮,从而减少长途运粮的负担。自此“民受其赐”,他也因筹谋有功,再度加官进爵。之后,李彦晖一直是吴越国在福州的得力干将。到宋乾德元年(963),已升至光禄大夫,加太傅,使持节潮州诸军事,行潮州刺史,陇西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出将入相,达到人生巅峰。

  宋开宝二年(969)二月四日,李彦晖因病在新桥私第寿终正寝,享年67岁。先袝葬于“闽县八座乡温泉里”父亲李言的墓中,翌年迁葬于“当县闻絃乡清平里”。

  四

  陇西李府君墓碣铭中涉及的人物,大多未见史载,兹以碑中出现顺序罗列于后,以资参考。

  撰者郑仪,立碑时任彰武军节度都驿巡官。彰武军即指福州,原名威武军,后周广顺元年(951),吴越掌管闽地时改。都驿巡官乃节度使府僚属,位居判官、推官之下,负责一州馆驿诸事。

  书并篆额者林士隆,原为摄侯官县令,立碑时已卸任。据民国《闽侯县志》载,立碑的宋开宝三年(970)前,担任侯官县令的只有王僧孺、徐伯阳、薛通、欧阳璟、谢文杰五人,并无林士隆。该碣文的发现,填补了志载的空缺。

  镌者林匡赞,立碑时任节度讨击使。讨击使是节度使下的官职,负责军事方面事务。安禄山就曾担任“平卢讨击使”一职。

  李言,李彦晖父,曾随王审知兄弟“起义旗于光山”,担任“长史”,后定居于螺江,铭文称其“贞恪有闻,才德相副”,妻韩氏,为韩愈族人,夫妻二人卒葬闽县八座乡温泉里。

  忠懿王王审知,五代时闽国建立者。据铭文记载,李彦晖之父李言,随王审知“起义旗于光山”,被辟为长史,此信息,未见诸史载,可补史料之阙。

  濮阳忠烈公吴程,字正臣,山阴人,五代时吴越国丞相。后晋开福十二年(947)闽国主李仁达被杀后,吴程到福建任威武军节度使兼知闽州。宋乾德三年(965),吴程卒,谥“忠烈”,故铭文中有“朝廷以节帅濮阳忠烈公而镇抚焉”一句,“节帅”即节度使的简称,“忠烈公”即指吴程。奇怪的是,各种资料都称吴程为浙江山阴人,而铭文中称其为河南濮阳人,与史不符。

  永安军节度使查文徽,字光慎,歙州休宁人,五代南唐大臣,历官监察御史、谏议大夫、中书舍人、枢密副使。后晋开运二年(945),南唐元宗见闽国内乱,以查文徽、臧循为正、副指挥,攻打福建。查文徽自建阳进屯盖竹,攻下建州(今建瓯),任建州留后。建州升为永安军后,改为永安军节度留后,此(出处)与铭文中“永安军节度使”不符。后晋开福十二年(947),查文徽率部围困福州,被吴越水陆两军内外夹击,腹背受敌,大败而归,损失惨重。后汉乾祐三年(950),查文徽卷土重来,二攻福州,欲一雪前耻,可惜又中计被俘于西门。后被送到钱塘,释放后病逝于金陵。铭文中称李彦晖“复设奇计,出锐师,不三日,而查就擒于怡山之阴”,一个“复”字,可见查文徽两次讨闽败北,都跟李彦晖有关,此记未见诸志乘。

  亲王节惠公钱弘儇,字智仁,吴越文穆王钱元瓘次子,性喜简俭,善骑射,能书有文而自诲,累授太尉、中书令,拜丞相。后汉乾祐三年(950)六月,钱弘儇任福州威武军节度使(次年,改彰武军节度使),接替吴程。乾德四年(966)钱弘儇卒,谥“节惠”,故铭文中称“暨亲王节惠公,代忠烈之政”,其中“忠烈”即吴程。

  五

  墓碣铭涉及福州地名考:

  闽县八座乡温泉里。据《三山志》记载,八座乡旧属闽县,宋太平兴国六年(981),由闽县“析九乡八千户,置怀安县”,属之。八座乡在“县东北二十里”,设五里,分别是观风里(东湖)、孝仁里、温泉里(龙窟山)、高迁里(盘石、浮仓)、稷下里(北岭),范围包括今天晋安区的茶园街道和新店镇。其中,李言、李彦晖父子合葬墓所在的温泉里,大致在今天新店镇的涧田、泉头、井店一带。

  闽县闻絃乡清平里。《三山志》中无“闻絃乡”,但有“清平里”,属怀安县感应乡。据书中记载,感应乡旧属闽县(981年改怀安县),在“县下以西十八里”,设五里,分别是赞城里(西湖)、西安里(后浦)、清平里(灵光寺)、安康里(县市)、钦德里(文山),范围包括今天鼓楼区的鼓西街道、洪山镇和闽侯县的荆溪镇。据铭文记载,开宝三年(970),李彦晖由“闽县八座乡温泉里”迁葬“当县闻絃乡清平里”,可见“闻絃乡”也在闽县(981年才改为怀安县),应是《三山志》成书前“怀安县感应乡”的旧称,而清平里,按书中记载,在今荆溪镇桐口一带。

  螺江。据《三山志》记载,宋代时,福州以“螺”名江的只有“侯官县西北三十里”的“螺女江”,其因“江形如螺”而名。明《闽都记》云:“螺女江,在十三都石岊对面,上接囦溪,下入闽江,朝宗于海。《方舆胜览》名为‘螺江’。”清《福州府志》也说:“螺江,在城西北二十五里,与石岊对面,亦名‘螺女江’。”具体位置,在今闽侯县甘蔗、竹岐、侯官一带。

  怡山,在今西门外。据《三山志》记载,福州梁夹城的西门名叫“迎仙门,门外通怡山”,而宋外城的西门则直接称“怡山门”。铭文中查文徽中伏于西门,“就擒于怡山之阴”,即今西洪路怡山正境一带。

  鸡山,应指东门外“去城三里”的金鸡山。据《三山志》记载,“金鸡山,秦始皇时,望气者云此山有金鸡之祥。遂斫断山脊,以压王气”。

  龙窟,在金鸡山之北。据《闽都记》记载:“金鸡山,山北青鹅山,桑溪之水出焉,又名曲水,俗传闽越王流觞处。又北为龙窟,有岭曰猎岭,西连奇山,多怪石。”李彦晖墓应在金鸡山与龙窟之间,故铭文称“鸡山之后兮龙窟之前”。

  六

  陇西李府君墓碣铭的发现,对五代闽国时期的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历史价值,饶宗颐曾说:“墓志可校补世系,与地志、史传、文集参证,史料价值尤高。”李彦晖作为《三山志》中一笔带过的历史人物,资料极少,该墓碣铭为我们提供了他的身份、事迹、官职、家庭等信息,对研究闽国时期武将阶层的社会地位、纷繁芜杂的勋官制度以及历史事件,有着证史、补史的作用;其次是文化价值,这方墓碣铭的文字生动凝练,如对李彦晖的描写——“上将遐胄,辞气沉默”,一个不威自怒的武将形象跃然纸上,在抵御南唐两次入侵时,他先是“奋狼武之趫掶,纵风云之势力,布阵一战,贼徒土崩”,再是“设奇计,出锐师”,敌帅“就擒”,体现出他的智勇双全;第三是艺术价值,这方1352字的墓碣铭,无论从碣石的选择、书体的多样还是雕刻的技法,都能反映出当时的审美水准。尤其是书体,上部墓铭篆额,下部楷书正文,字字清秀,笔笔藏锋,肃穆而略带优雅,厚重而不失温润。

  陇西李府君墓碣铭的发现,恰如暗夜寻光、尘简拾珍,令李彦晖这个在文献中昙花一现的历史人物重见天日,亦续文脉之传。

  《福州晚报》(2025年11月27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