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七转八弯”,意即被绕得晕头转向。在福州鼓楼区的闹市中曾有一条可以用“七转八弯”来形容的老街巷——七转弯巷。它毗邻大觉禅寺,西接东泰路,东至仙塔街,长约200米。随着城市建设,七转弯巷被改造拓宽,如今只剩下三道弯了。2009年,小街巷改造建设项目被鼓楼区委、区政府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七转弯巷”改造后旧貌换新颜。
七转弯巷路面平整干净,两侧是马鞍墙,青瓦屋脊,颇有福州传统古民居的特色。附近的居民许依伯告诉记者,七转弯巷原是福州丁戊山的一条山路,因路窄难行,有7个接近90度的大转弯而得名。此前,巷子约有3米宽,最窄处仅容3个人侧身过,曲折且长,人们都形容走进小巷就如同在迷宫里。“原来的七转弯巷由仙塔街一直延伸到安泰街市那边,大觉禅寺正好在山顶。”许依伯说,上世纪90年代初旧城改造后,修建了南营巷和碧玉花园,七转弯巷被拦腰折断,现仅保留了原来一半的路段。
仙塔街曾是多家老字号聚集地,慢慢也成为福州城区交通的重要次干道,一些城东和城东北方向的人都会经由仙塔街前往南门兜闹市。人流多了,像七转弯巷这种位于仙塔街两边的小巷就起了很好的疏通作用。
福州有句俗语:“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据清代林枫的《榕城考古略》记载,其中一座“藏山”便是丁戊山,闽王王审知还曾在山上修建了行宫。
据熟知福州人文历史的古建筑设计师王勇坚介绍,唐五代时,福州又名“威武军”,而王审知屯兵的地方就在丁戊山下,因此,丁戊山下的一些军营被称为南营。王审知为了让军队更好地为自己的政权服务,便在这里修建了嵩岳崇福行宫,并修筑了七层木制崇庆塔,用来祭祀自己河南的祖先。
王审知修建的七层木塔,名为新塔,用以和塔巷的塔区分,而“新塔”在福州话中与“仙塔”谐音,因此,丁戊山以西的这条路便取名为仙塔路,也就是现今的仙塔街。在修建了新塔之后,王审知又在塔前盖了一座楼,此楼位于新塔的西面,中午时分,新塔的影子就会落在楼房的前面,因而得名塔影楼。
到了宋朝元丰年间,丁戊山上的新塔与塔影楼趋于荒废。直到清朝咸丰年间,有僧人募集资金,在旧址上,修建了“大觉莲社”,清同治丁卯年(1867年)重新修缮,并更改名称为“大觉寺”,寺名一直延用至今。如今在大觉寺内的水池旁,还有一块书有“丁戊山”的石碑。
“七转弯巷”对于现在很多“80后”“90后”来说,他们可能听都没听过,但对老一辈人来说,里面包含着很多美好的回忆。
自小住在东泰路上的许依伯已是古稀之年。他回忆说,小时候就喜欢在这一片玩。七转弯巷两边的墙上曾经长有一种植物,果子和龙眼差不多大小。小孩子们喜欢将果子拿去磨出黏黏的汁水,用来捉蜻蜓玩。市民叶依伯之前一直住在小巷附近的塔移影4号。据他回忆,在巷子的中间一段,现在竹林境社区居委会的门口,曾经有一个水龙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周围大几十户人家都要在这取水,非常热闹。直到1992年拆迁,村民原拆原迁,搬进了竹林境社区,家家户户都有了自来水,就不再来这里取水了。”叶依伯说。
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曾经小巷两边的老房子不比三坊七巷的差,也是亭台楼阁、雕栏画栋的大房子。随着城市建设,如今以“七转弯”为地址的门牌号仅剩叶依姆家一户。叶依姆家在竹林境小区里是一道风景,独一栋三层别墅,隐居于闹市。叶依姆告诉记者,她家房子的位置只是大房子的第三进花厅,是上个世纪80年代买下来的。“当时房子的大门是设在七转弯巷那里,门口还有一对石鼓,再一进二进三进,我们家是三进的花厅。听说以前的房主是个大官,现在一家人都在美国。前几年,房主的孙辈还回来看过。”叶依姆说,现在的房子是在原址上翻建的,在邮局登记的地址是“七转弯3号”,是唯一以七转弯为地址的门牌号。
2009年,小街巷改造建设项目被鼓楼区委、区政府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七转弯巷”改造工程由福州市鼓楼区建设局组织,在鼓楼区委、区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于2009年年底竣工。改造后的七转弯巷旧貌换新颜,修复平整的道路、粉刷美化的墙体,搭配着古朴、素雅的屋檐,极大改善了原来的环境。巷子一侧,阳光穿过树叶折射出斑驳的倒影,另一侧的大觉禅寺则散发着一股肃穆清幽、静谧安详的气场。清风过处,行人三三两两地走过,呈现出一幅市井悠然的画面。 (桂丹/文 张人峰/图)